鹊桥入画屏,乞巧寄长情。七夕,又称七巧、乞巧、双七、双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2006年,七夕节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夕节也逐渐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古代最早对七夕的记载,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书中有“汉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汉朝的宫娥彩女经常在七月七日这天,于开襟楼拿丝线穿各式针孔以乞巧,时人纷纷效仿。宋元之际,七夕乞巧节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乞巧,作为七夕节的重要主题,表达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姑苏好时节”系列活动之一,苏州博物馆于2022年7月30日推出“金针焕巧赛天孙——七夕特别活动”。活动首先邀请吴文化推广学者叶蓁老师,为大家讲述七夕节背后中国人的智慧,品味巧果,分享过去吴地女子趣味的乞巧习俗,如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趁着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的穿针乞巧、把瓜果食品放在果盘中最先发现喜蛛结网者得大吉大利的喜蛛应巧等。
之后由市级苏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府向红老师带领大家以珠绣乞巧,共同制作一把珠绣并蒂莲团扇。该团扇针法以传统苏绣的钉珠绣为主,府老师强调在绣制时,下针的针距要略大于彩珠的长度,以便于形成匀称的针脚和视觉效果。此外,在本次活动当天,苏州博物馆还特邀向红绣府的府涵璐老师在中央大厅带来了一场苏绣活态展示表演。“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希望大家在体验珠绣手工活动的同时,能够沉浸式地感受苏州七夕传统风俗。
今后,苏州博物馆还将继续推出吴地民风民俗系列活动,在实践体验中传播地方特色文化。
(苏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