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精彩摘要
聚焦 陈列展览与讲好中国故事
世界遗产在展览语境下的价值表述——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常设展览策划实践
范家昱 燕海鸣
本文以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常设展览策展为例,探讨了世界遗产价值传播与博物馆展览之间的动态机制。与一般的博物馆策展不同,世界遗产的博物馆展览要展出遗产所具有的崇高的、超越历史、傲然于人类进程的伟大故事。隋唐运河展通过在展厅和关键流线节点的独特设计,烘托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的宏大尺度和神圣意义;并通过将可移动文物“再情境化”,置于大运河遗产的语境中去呈现和解读,表现出大运河的突出普遍价值。同时,作为大型系列遗产的博物馆展示,也要在总体遗产价值和特征的基础上,在不同段落上各有侧重和分工,在宏观价值论述和具体价值聚焦之间寻找平衡点。
报刊史料在陈列展览中的展示利用——基于报刊史料的博物馆化属性与价值分析
谢潇瑾
报刊史料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出现已为大家所常见,陈列方式也各有特点,但沙巴体育_bob体育博彩-公司*官网:它的博物馆化属性、展览化价值及相应的展示策略等问题,目前尚缺少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从报刊史料在博物馆中的双重属性出发,认知其在陈列展览中的多重价值,对于提升报刊史料的展示利用效果、丰富展览的立体感和现实感具有重要作用。
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内涵、实践及建设路径
周慎 吕晨欣
自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之后,国际博物馆界越来越多地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博物馆发展相结合,在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发挥中主动对标可持续发展目标。但现有“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的研究未对其内涵进行深入阐释,缺少全球实践支撑及本地化的建设路径探析。为此通过重要成员、重要力量、重要转型三个方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的重大价值,从平台搭建、科学研究、理念践行、传播教育四个维度拓展“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的深刻内涵,结合国际先进实践案例丰富“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的现实意义,提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转型路径,可进一步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首都博物馆馆史述略(1951—1981年)
白岩
首都博物馆筹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长达30年的筹备后,于1981年在孔庙对外开放。“几上几下”的筹建之路承载着其发展演进的特定历史印记,映射了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程。首都博物馆最初计划为北京市立博物馆,1953年定位为“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1956年之后明确为地志博物馆,博物馆的建设目标和发展定位不断明晰。从学习苏联博物馆模式,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发展道路。对于首都博物馆馆史的个案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博物馆学发展和北京文物保护史的认识。
实践
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博物馆及其发展趋势
曾晓茵 张朝枝
博物馆及其藏品的价值使博物馆具有“天然的旅游吸引力”,但作为吸引物的博物馆,其功能与角色在随着博物馆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本文在梳理博物馆从贵族专享到公众共享,从藏品本位到开始关注观众体验的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将博物馆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模式分为直接作为目的地核心吸引物、作为目的地核心吸引物的组成部分和作为目的地补充吸引物三种类型并分别总结其特征。进一步讨论了博物馆向吸引物生产、吸引氛围生产和吸引活动生产的发展趋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