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荆州博物馆、天门市博物馆和武汉博物馆联合推出的“荆声玉振 楚韵生辉——古代玉器精品展”,于2023年1月1日起在武汉博物馆珍藏厅正式和广大观众见面。展览按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分为远古玉音(史前时期)、吉玉威仪(先秦时期)、琼玉绵延(秦汉唐宋元时期)、灿玉辉煌(明清时期)四个部分,共展出荆州博物馆、天门市博物馆、武汉博物馆以及民间藏家的精品玉器藏品400余件,系统梳理了荆楚大地玉文化的发展历程。
清“乾隆”款双凤交颈玉执壶 武汉博物馆藏
自古以来,玉被视为天地之圣物,是精灵的化身,包含着古人无穷无尽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先民们撷玉于石,加工成温润生辉的玉器,从事和完成部落中的统治管理、巫神信仰、祭祀仪轨、人际关系、玉殓葬俗等一切社会活动。经过秦汉的发展和唐宋的繁荣,至明清时期玉器制作达到顶峰,玉的人文化、世俗化、平民化趋势明显,珍品迭出,各领风骚。
清 碧玉“海晏河清”烛台 武汉博物馆藏
荆楚大地历史悠久,玉文化源远流长,雕琢精美的石家河玉器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范围内琢玉技艺的最高水平。造型优美的荆州战国玉器更是中国玉文化中的绚丽奇葩。还有瑰丽多姿的清宫造办处制作的传世玉器,都是历久弥珍的中华瑰宝。此次荟萃荆州博物馆、天门市博物馆、武汉博物馆及民间藏家玉器珍藏,是湖北域内古代代表性玉器的首次集中展示。
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 连体双人头像玉玦 天门市博物馆藏
石家河文化在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面积达120万平方米,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在距今约4200年至3700年的后石家河时期,石家河文明进入到了玉器时期。石家河玉器造型有人头像、虎头像、蝉、鹰、龙、凤、环、坠等,珠和管等多有穿孔,可与衣服缀合也有可作头饰之物,少见礼器与生产工具,且多出自瓮棺,造型精美,寓意深远,是当时社会等级分化与职业身份认定的重要依据。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器表明石家河文化与龙山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多有交流。在距今4300年左右,就已经形成了文化上“早期中国”。2015年,石家河文化谭家岭遗址出土了240余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其工艺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东亚琢玉技艺的最高水平。此次展出的“连体双人头像玉玦”即为谭家岭遗址出土,为双人首共一蛇身形象,人首皆戴头冠,耳部饰S形简化蛇。该玉玦是石家河先民对蕴含通天通神能量的某种信仰的体现,也是人首蛇身传说的最早实物证据。
清 白玉人物船 武汉博物馆藏
荆州是楚郢都故里和楚文化圣地,楚人在以荆州为中心的辽阔地域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荆州地区出土的先秦玉器,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家河文化玉器,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玉器集中体现了中国先秦玉文化发展的成就。熊家冢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布局最为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出土玉器3000多件,其玉器种类和工艺水平都达到了同时期最高。此次展出的战国时期组玉佩1套共12件,由玉璧、玉珩和龙形玉佩组成,出土于熊家冢5号殉葬墓中。组玉佩是服饰的组成部分,代表佩戴者的身份地位。社会地位越高,所佩戴的串饰越长越多。同时,串饰也限制了佩戴者的行走速度,达到节步的目的,以反衬佩戴者的高贵身份。这套组玉佩形制雕琢精美,彰显出墓主人的显赫身份。
唐 龙形玉佩 武汉博物馆藏
楚国玉器中的佩玉是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发展史上的高峰产物,以其独特的文化审美和高超的制玉工艺受到世人瞩目。在东周楚国玉器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龙形玉佩。此次展出的荆州博物馆藏“无足玉龙佩”为国家一级文物。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古代帝王国君的象征。龙形玉佩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流行于战国时期。楚国的龙形玉器纹样造型奔腾张扬,与中原地区的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相比,其更富有张力也更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清 白玉福寿纹葫芦形壶 武汉博物馆藏
武汉博物馆玉器收藏品类丰富,此次精选200余件各时期玉器参与展览。既有用于祭祀天地的重要礼器——新石器时代神面纹玉琮,体现盛唐重体量,重骨法玉器风格的——唐龙纹玉佩;又有曾登上央视“古韵新声”七夕专题节目的清“乾隆”款青玉双凤交颈壶和玉质温润、形制古雅的白玉福寿纹葫芦形壶,这些玉器部分代表了武汉地区玉文化发展水平,也展示出武汉博物馆馆藏玉器的独特魅力。
此次展览还得到了民间藏家的支持,是国有博物馆与民间藏家合作办展的又一次有益尝试。
展览将持续两个月,观众可在武汉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游湖北公众号、武汉博物馆支付宝小程序上预约参观。
(武汉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