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全国各地博物馆提供了多元文化产品、开展了多样特色活动。根据大数据动态监测以及综合汇总数据统计,9月29日至10月6日,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总量达6600万人次,其中一级博物馆接待观众量约1000万人次。博物馆游持续火爆“出圈”,成为人们假期优先“打卡地”。
文物大省、热门大馆依然是人们参观的首选。据统计,北京地区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约220.6万人次,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接待人数位居全国前列。575万人次观众走进江苏的博物馆纪念馆,其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博物院分别接待观众近20万人次。四川省内博物馆接待游客563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32.16%。湖南全省183家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约325万人次,湖南博物院、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等颇受游客欢迎。江西各级各类博物馆总客流超340万人次,创历年同期新高峰,比2019年大幅增长约47%,其中10月2日客流近60万人次。河北省内博物馆总参观人数207.8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32.38%。此外,安徽、福建、重庆、云南、甘肃等多个省份博物馆总参观量都超过百万人次。
观众在河南博物院广场上排队入院参观
历史文化类、科普类场馆等专题特色场馆吸引大量观众参观。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等日均接待观众数量超过1万人次。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提前7天释放的每天18000张门票,10分钟内被预约一空。三星堆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15.34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211.54%。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参观人数超过17万人次,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超14.9万人次参观,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接待观众近4万人次。其中,红色类场馆吸引不少观众前往接受革命文化熏陶和革命传统教育。淮海战役纪念馆接待游客达10万多人次,同比增长186%,创历史同期新高,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接待观众25.78万人次,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都有超10万人次参观。
观众排队参观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
各地知名博物馆外的游客显著增长,跨省区旅游参观正在成为常态。以9月30日江西省博物馆数据为例,江西省外游客占比超72%,湖南、湖北、福建、浙江、安徽、广东、河南、江苏等地游客位居前列,八省合计占总人次的51%。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南京六朝博物馆分别有约92%和70%以上观众来自外地。三星堆博物馆实行三时段预约参观机制,不仅提高游客承载总量,更实现了错峰预约,提升了游客参观体验,超过67%的游客都来自省外。
一批特色精品展览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文化需求。北京举办展览40项,涵盖文化、科技、历史、艺术等各个方面,其中故宫博物院“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中国国家博物馆“鉴往知远——新时代考古成果展”等一批精品文化文物展,为观众奉上节日文化大餐。江西各地博物馆充分利用赣鄱红色、古色、绿色资源,推出展览600多个,江西省博物馆举办“积厚流光——江西省博物馆成立70周年成果展”,为观众讲述江西省博70年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甘肃简牍博物馆推出“简述中国”系列数字展览,由“简牍时代”“书于简帛”“边塞人家”“简述丝路”四个主题数字展览组成,为观众带来更丰富、更生动、跨时空的参观体验。海南省博物馆的“乡愁——琼北民居木构件艺术展”,让观众在琼北古民居木构件中感悟乡愁,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云南省博物馆举办“彩焕南云——中国与东南亚数字艺术展”,40余位中外艺术家的360余件展品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重新装修的鄂尔多斯市博物院推出“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集中展示鄂尔多斯悠久而灿烂的古代历史文化。
观众参观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展览
各地博物馆有声有色的社教活动也频频出彩。北京部分博物馆围绕京味文化、传统手工艺等主题,推出“花长好、月长圆”家庭合写书法活动等系列体验活动,形成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文化新风尚。甘肃省博物馆开展“国潮风华”汉服DIY主题少儿活动,带领孩子们学习和了解汉服文化,感受传统服饰的魅力。渡江战役纪念馆策划中秋节特别活动——“战火里的中秋”,带领中小学生回顾抗战期间的中秋节,讲述战士们在抗日战场上顽强奋战的革命故事。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与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再次合作,共同打造“华夏月明”——癸卯年华夏古乐中秋诗乐会,悠扬的古乐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在河北博物院“乐享中秋 悦动国庆”主题直播活动中,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熟悉的旋律在线上线下共鸣回响,唱出中华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孩子们在河北博物院用画笔描摹艺术之美
孩子们在甘肃省博物馆“国潮风华”汉服DIY主题少儿活动中学习和了解汉服文化
中秋月圆人团圆,十一佳节度国庆。8天“超级黄金周”,在国家文物局的部署下,全国各地博物馆积极行动,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强化文化供给、优化接待服务,在平安有序中进一步满足了广大观众对文化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转载自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