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然博物馆、四川博物院荣获2017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协会设立、组织评选和颁发的荣誉称号,旨在推动我国博物馆在当地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鼓励各博物馆在相关业务功能领域开展学术研究并进行实践创新。
根据管理办法,经推荐和评选,中国博物馆协会决定授予浙江自然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院2017年“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
四川博物院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自2009年新馆落成并免费开放以来,一直以“公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为办馆宗旨,在相关业务领域不断开展创新性探索和实践。
1. 服务方式创新----“大篷车”流动博物馆
2010年2月,在全国率先打造服务“三区一基层”的“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成立。由文物鉴定专家、书画家及优秀讲解员带领,四辆箱式大篷车满载高端文物仿制品、馆藏精品文物展板、部分文物真品、电子触摸屏,向公众展示四川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015年5月,牵头建立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同年,成立了流动博物馆巴中和达州分馆。 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成立至2017年已巡展80站,走过了37个县市,行程18余万公里,接待观众130余万人次。“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是国内的首创,开以流动车巡展文物的先河。
2.人才培养创新----建立科创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2010年,四川博物院与四川大学博物馆签订了共同组建“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学博物馆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中心”。 科创中心实行项目负责制,由双方人员混编组成学术研究团队,负责科研项目的实施,以科研项目带动各项工作,形成集科研规划、设计、论证、立项、运行、结项、出版、宣传于一体的一条龙运行模式。先后研究出版了《格萨尔唐卡研究》、《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研究》、《张大千留蜀精品》等数本受到学界好评的学术著作。
先后选派了20多名年轻同志分批次到中国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培训中心、首都博物馆等多家单位进修,并联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近20名青年业务人员进行专业培养,获得了文博专业硕士学位。
3.社会教育创新----首创博物馆教育研究所
2015年,成立了四川省博物馆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博教所”)。开发让“文物”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博物馆教育资源包和博物馆远程教育课程(历史微课堂)的设计与开发,制定并推出了博物馆远程教育系列课程。
探索博物馆儿童早期教育。2016年6月,博教所与四川绵阳市最大的民营幼儿园开展儿童早期教学科研合作,尝试共同研究早期教育体系、探索幼儿园利用博物馆开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合作模式等方式。
4.文化创意开发创新----打造设计、开发、就业整体创意平台
“川博杯”文化创意大赛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从创意到创业,如何让文化创意真正变为产品,这是四川博物院一直关注的重点。同时促进文创设计、制作、营销和人才的流动,为全省99个免费开放博物馆、各大高校大学生和优秀企业提供签约合作的平台。为保持大赛“从创意到创业”的延续性,更好为青年朋友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大赛组委会依托“中国移动创新孵化平台”,通过应用孵化、基地建设、生态培育等措施,实现将创意产品推向市场。这在四川是首个通过互联网和创新孵化平台培育的方式,解决大学生在创业中主要出现的资金和规模两大难题,帮助大学生创业圆梦。
5.服务内容创新----试点夜间延时开放,打造川博“华灯欢乐之夜”
2017年初,四川博物院启动了“华灯之夜”系列文化活动。每个周六,四川博物院将延长开馆时间至晚间八点,并且每月将开展一次“华灯欢乐之夜”活动,观众只需要用身份证领取门票,就可以免费参加。川博每月的某一个周六将举办一次“华灯之夜”主题活动,包括“文创夜市”、“带你修文物”、“文博讲堂”、“馆长恳谈会”、“华灯鉴赏会”、“博物馆奇妙夜”、“大千印象”等各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公益文化活动,力求通过丰富趣味的系列活动让文博文化进一步贴近大众,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添上川博色彩。
到目前为止,国内尝试夜间开放的博物馆很少,实行长期延时开放的应该就数川博了。四川博物院这一次不仅开放展厅,还会不定期举办特色活动,可以说是提高博物馆整体服务水平的大胆尝试,给观众更充足的参观时间,更独特的参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