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传统意义上的碑学,是指研究考订碑刻源流、时代、体制、拓本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学问,是金石学的重要分支。如果金石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大致地分为“金”和“石”二个大类,那么传统碑学毫无疑问是属于“石”的。传统碑学作为金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金石学的发展息息相关。金石学始于宋代,如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都是中国最早的金石学著作,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正是其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二人对其考订自是不遗余力,传统碑学便滥觞于此。但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碑学陷入了沉寂,直到明末清初王铎、傅山等人的访碑活动,传统碑学的发展才又出现了转机。
但书法史意义上的“碑学”并不等同于传统碑学,它不仅仅是一门考订的学问,更是建立在传统碑学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书法史观,一种创作风气,甚至是一个创作流派。故而,书法史上所谈之“碑学”,是指重视汉、魏、南北朝碑版石刻的书法史观、审美主张以及主要以碑刻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这是一个后植入的书法史概念,在此之前,清代书坛早已存在着推崇碑版刻石的倾向和风气,但明确以“碑学”这个名称来概括指称这种书学理论和创作流派体系,还要到清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清嘉庆、道光以前,书法崇尚法帖,自阮元倡为南北书派论,包世臣继起提倡北碑,因之崇碑之风一时大盛。世并以碑学为北派,帖学为南派。碑学是借帖学的衰微之机而乘势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从思想上厌恶已衰退了的走向靡弱和薄俗的帖学,而从物质上又有了逐渐出土的大批碑志造像等可供文人书家们研究、借鉴和学习的实物和各种学习材料,碑学的兴起就是很自然的了。经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源,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助其澜,始成巨流。至清末民初,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像吴昌硕、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沈曾植、李瑞清等大批碑学家。理论上从阮元到包世臣,再到康有为,把碑学亦推向了顶峰,甚至说达到了以谈碑学碑为荣,以谈帖学帖为不屑一顾的地步。
细而分之,清代碑学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期,主要是隶书中兴,代表书家有王时敏、戴易、郑簠、万经、傅山、朱耷、王澍等人;第二阶段为转换期,实现了帖学到碑学的转换,这一时期的主要人物有扬州八怪、邓石如、伊秉绶以及乾嘉时期金石家们,理论方面则以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为代表;第三阶段为完善和发展期,理论主将乃包世臣,实践主将乃是以何绍基、吴熙载、赵之谦、吴大澂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碑学书法家;第四阶段为鼎盛期,实践上以康有为、杨守敬、吴昌硕、沈曾植、曾熙、李瑞清、罗振玉、章炳麟等书家为代表,理论上则以康有为为著。
我院拥有优秀而完整的清代碑学书法收藏,几乎涵盖了清代所有见于中国书法史的碑学名家,本次展览精选其中三十七位碑学名家的三十九件代表之作,试图客观地再现清代碑学书法的发展历程。
展品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