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六朝古都”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楚威王筑城于石头山,始置金陵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废六国故邑,在东巡时改金陵为秣陵。 此后,建业、建邺、建康、应天、南京、天京,都曾是这个城市的名字。
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这里,山水城林交相辉映,人文景致相得益彰,“人物俊彦,文学昌盛”。自古以来,名士文人多愿汇聚于此,付予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情怀。乌衣巷高门大院中走出的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寓居定林寺完成《文心雕龙》的刘勰,泼洒“水墨淡彩”的南唐画家徐熙……文人墨客在这里尽情施展才华,演绎着他们的惬意人生,留下了绚丽炫目的文采风韵。
自十六世纪始,金陵文化界中文人士大夫升为主流,绘画审美趣味悄然发生改变。随着当地文人的兴起,至嘉靖中期,金陵的文化特性渐次凸显,失意官员和来自八方的文人骚客纷纷到来,雅集唱和等习尚再起,金陵风流亦因之复苏,城市文化氛围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晚明以来,富庶的商品经济、悠久的文化传统使这座城市滋生出更加浓郁的艺术氛围,孕育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戏曲小说,绘画创作也不乏精品,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十七世纪的中国历经着巨大的激变,曾为明代南都的金陵在复杂剧变的时代中,影响尤其深刻。画家们处于如此巨变的文化环境之中,其表现当然是复杂多变的。
明末清初,金陵城云集了本地和来自各地的画家群体,董其昌、吴彬、魏之璜、魏之克、胡宗仁、胡宗信、邹典、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髡残、石涛……先后来宁,或造访、或游历、或定居,或客留,可谓盛况空前。正如龚贤所说:“今日画家以江南为盛,江南十四郡以首都为盛,郡中著名者且数十辈,但能吮笔者奚啻千人!”他们才华横溢,或流连于山川草木间,或沉醉在故国情思中,舞文弄墨,赋诗作画,或卖字鬻画,或课徒授业,虽艺术风格不尽一致,呈现出复杂的艺术文化追求。他们相互学习、切磋和激励,共同发展,也使当时的金陵绘画呈现出多元化的生动面目。
本特展遴选南京博物院所藏绘画近70件套,分“金陵前贤”“金陵八家”“金陵别样”“金陵余绪”等四个单元以立体呈现明末清初丰富多样的绘画生态。
第一部分 金陵前贤
明末,金陵文化界仍以文士为其主导,既有在朝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在野的隐士与苦读的青年才俊。这些文士们大多能坦然面对明末社会政治状态,常常倘徉于山水名胜之间,以写书作画为娱。董其昌的行为模式,可以说是十七世纪初中国文士的典型,为许多人所奉行,其文人山水画风在金陵文人画家群体中影响颇大,如杨文骢等。在职业画家那里,伴随着个人主体意识的兴起,一种夸张变形的画风十分流行, 追求奇趣的美学品味,以吴彬为代表。金陵本地籍的半文人半职业画家在笔墨表现上基本上保存着吴派细雅风格影响的痕迹。
董其昌 瑞芝图 轴
此图仿米芾笔意,白云缭绕,峰峦跃然,近景坡石曲折,树林荫翳,湖面平静,茅舍数椽,虽静谧无人,但一个可居、可行、可卧、可游的幽雅环境,提示出绝高的境界。董其昌学米点,将那种烟雨迷蒙的云山表达得恰到好处,层次分明,主次有序,对山石的阴阳向背,疏密平斜都作出了有条不紊的交待,特别是作为山石基本语汇的横皴横点,特有米芾大浑点的爽爽风致。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江苏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号文敏。擅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等。
吴彬 丛嶂层峦图 轴
层峦叠嶂,千峰万壑,绵亘不绝;村舍古刹,亭台楼榭,掩映其间;山溪流远,河谷漫漫;溪谷间飞瀑如练,丛树繁密,依聚溪边涧畔;轻云薄雾,弥漫升腾,气势浩阔。章法雄奇,高山巨嶂,用碎笔皴复加以点,皴笔繁密,让人想到北宋的山水巨匠范宽,而略带波折的密笔,又不能不联系到元代王蒙。
吴彬(生卒年不详),字文中,号枝隐生、枝隐头陀、枝庵发僧,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万历年间,以能画荐授中书舍人,历工部主事。擅长山水、人物,山水取繁密一路,峰奇水怪,迥异于时人;画人物多为佛像,形状奇异,大不同于前人,自辟门径,独立画坛。
魏之璜 水阁图 扇页
画面中,三、四杂树从临岸坡石处低垂而生,流水回旋蜿蜒流淌。一水阁建构在对岸水面之上,两文人正对坐晤谈。杂树个子点、介子点与坡石上胡椒点互为映照,微妙地传达出了早春清新、疏朗的视觉感受。
魏之璜(1568-1647),字考叔,江苏江宁人。能诗,工书画。出身孤贫,以卖画为生,养亲抚弟,为时所钦。书法《黄庭经》,结构严密,神采流丽。山水宗法宋人,画时不袭粉本,出以己意。晚年用浓墨秃笔,尤见苍劲。画花卉宗王渊,淡墨花卉清逸雅秀。亦善佛像。
魏之克 高峰远帆图 扇页
高远法构图,高峰迥然挺出,从远处撑住画面,流泉瀑布细垂而下,营造出幽深肃穆的画面氛围。近景树丛、屋舍数重,峰峦数层罗列开去,使画面空间的深感、高远感进一步加强。三、两远帆微露于峰峦间,江面被压缩成小小的一个块面,处于远近峰峦树木的保围之中。以这种方式处理江面白帆,所选角度确实颇为独特。用笔劲健挺拔,敷色明丽简雅,意境浑阔幽深。
魏之克(生卒年不详),字和叔,后名克,江苏江宁人。山水肖其兄之璜,兼工花卉,所画水仙极妙,笔法秀逸。天启七年(1627)曾为胡正言十竹斋梅谱作《玉骨同妍》、《水仙梅图》。
第二部分 金陵八家
以叶欣、樊圻、吴宏、高岑、胡慥、谢荪、邹喆、陈卓、武丹、蔡泽为代表的金陵八家取法两宋院体,绘大山大水,笔墨细腻精致,成为清初金陵地区的一种风尚。他们大多以金陵的某些实景为基础,着意于诗化处理,描绘清丽,将金陵地景与国变后“断草荒烟孤城古渡”之淡淡凄迷感叠合在一起。在技法上,他们往往延续明中期以来的文派特色,设色清淡却颇亮丽,形成了一种典型的金陵设色风格,令人觉得颇有一种诗情的浪漫。有时,他们还善于表现某种细腻感,将怀旧书写转化成冷清的孤寂。
高岑 秋山万木图 轴
绘一派秋林萧瑟之象,拄杖高士独自行走,回首眺望。远景则作一高峰挺拔而起,直笔短皴,刻划出江南峰峦的坚凝峭直,一曲瀑布垂流而下,山顶以椒叶点点出郁郁丛林,深具深秋的清明澄净气象。用笔细劲坚峭,略施淡彩,秀隽疏朗。
高岑(?-约1687),字善长,有字蔚生,杭州人,居金陵。幼年学朱翰之山水,晚年自成一家,颇臻神妙。其山水及水墨花卉,写意入神。山水用笔雄劲秀拔,墨气浑厚,同时有董、巨笔意和南宋风神。
吴宏 柘溪草堂图 轴
此画乃吴宏应内阁中书乔莱之邀,为其父侍御乔可聘隐居读书处柘溪草堂而作。深秋季节,河畔几丛林木的掩映之下,院宇深深,青竹环绕的读书楼上,一老一少两高士相坐品茗晤谈。门前溪水停泊的小舟上,舟人正将包裹的一摞书卷递与岸上之人。溪水在桥下轻快地流淌。远景则作水雾茫茫,碧绿的苇丛在不住地浮荡,清幽的气氛扑面而来。笔墨劲挺清润,雄浑苍远。
吴宏(?-1690),字远度,号云林竹史,原籍江西金溪,寓居南京,晚年与周亮工为邻。兼长山水人物墨竹,山水居能品,风神淡远而含雄远壮阔之势,笔墨横森秀,明快爽朗。
胡慥 古木暮鸦图 扇页
胡慥生活在明清鼎革时期,朝代更改,使他具有相当的遗民情怀,曾题诗云:“梧叶登宵景,空堂抱膝吟。浮名何所恋,世外一闲人”,流露出淡淡的隐逸、遁世思想。此画作一老者携一抱琴童子正从远处踏步朝草堂走来,群鸦喧叫着落宿于古木之上,似乎闻到黄昏暮鸦归巢的气息,沉浸着落寞、沉寂的精神情怀。全幅笔墨苍老厚重,雄阔清雅。
胡慥(生卒年不详),字石公,金陵人,负大力拳勇而工写菊,兼擅山水、人物。用笔劲健雄秀,敷色雅洁,有雄放跌宕、高超劲逸之趣。子胡清、胡濂亦善画。
邹喆 危崖穷谷图 扇页
巨壑深崖之上,盘山小径直入云际。古松错落,寺宇遮映在松林中,一木亭高高挺立在山崖之上,一人正凭栏细眺江水。隔岸巨崖挺立,亦俯视角度为之,以硬笔小斧劈皴法山崖脉络,一派危崖峭壁、穷谷峭拔的山川气势。笔墨工细精整,意境清逸典雅。
邹喆(1625-?),字方鲁,原籍吴县,寓居金陵。画学乃父邹典,少年即画,邢昉《满字次子方鲁十三岁绘事绝工,赠以短什》诗云:“君已有骊珠,于今见凤雏。一毛真自异,凡鸟敢相乎。才写方壶景,仍挥赤县图。山僧及童子,貌雏在斯须。”山水笔力工稳,墨色苍秀,画松尤奇秀。兼长花鸟,用笔坚凝粗旷,设色淡雅清逸。
第三部分 金陵别样
十七世纪的中国历经着有史以来罕见的巨变,曾为明代南都的金陵在复杂剧变的时代中,影响尤其深刻。与职业画家不同,文人画家们在明清朝代更替的背景下则以水墨的方式抒发遗民情怀,表达他个人对金陵过往文化的缅怀。程正揆、张风、吕潜、龚贤、髡残、七处、石涛等人构成了一连串的遗民文人画家序列。他们大多追求一种特殊的复古倾向,显示出一种沉痛的文化失落感。同时,他们强调自抒胸臆,自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感伤情怀,一度盛行于清初金陵的上层社会之中。当然,此时金陵的山水画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现象,一种纯粹形式上的复古最值得称道,譬如龚贤、髡残等人就有一种风格学的历史意义。
杨文骢 枯木竹石图 轴
此作注重水法和墨法的运用,通过高度概括的笔墨,创造出疏阔清润、灵动洒脱的绘画意境,是一件极富创意性的大写意花鸟画作品。笔墨酣畅淋漓,劲秀清整。
杨文骢(1597-1646),字龙友,号山子,贵州贵阳人,流寓金陵。万历四十七年(1619)举人,官至兵部郎中。博学好古,善画山水、兰石。画风受巨然、惠崇、董其昌影响。出入巨然、惠崇之间,有宋元人风雅骨力而不轻佻刻板,笔墨幽淡清冷。著有《洵美堂集》。
程正揆 山居图 轴
山崖下,水榭临水而设,一幽人独坐其中。高台空无一人,远山一抹,幽深无际。近处小树丛略作点缀,山崖下三、四杂木临风而立。若雾气弥漫、若月光映照的氛围悄然而出。虽然画家仅仅选取小景一角加以描绘,但简中见繁,小中见大,似乎有无限的景致在其中,清旷幽邃的精神气息沁人心扉。笔墨明润疏朗,神韵悠然。
程正揆(1604-1676),初名正葵,入清改名正揆,字端伯,号鞠陵、青溪道人、青溪旧史,湖北孝感人。崇祯辛未进士,被选为翰林院编修。甲申后,卜居南京。善属文,工诗,书法李北海,山水初师董其昌,后则自出机轴,多秃笔,枯劲简老,没色浓湛,其水墨木石尤佳。
髡残 苍翠凌天图 轴
杂木密布之下,烟岚在山谷、树杪间自由起落、游动,柴扉、屋舍、寺宇俨然,小径掩映、穿插于山峦、树丛间。一隐者枯坐于房舍之中,若有所思。山峦、林木多用中锋挥写,后以赭石、花青、朱磦烘染,笔墨雄劲浑莽,沉稳高古,将金陵南郊牛首山附近特有的地貌和深秋的景致真实地再现出来,石色坚凝黑黝,烟光、水雾、山岚弥漫,莽莽苍苍。
髡残(1612-约1674), 字介邱、石谿、号白秃、电住道人、天壤残道者,俗姓刘,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常住南京报恩寺、栖霞寺、天龙古院等处。工山水,善用秃笔、渴笔,画境奥境奇辟、缅邈幽深。
龚贤 溪山烟树图 轴
近景坡石上林木丛立,流泉从树丛罅隙中流淌而出,林间山雾、岚烟涌动,苍翠欲滴,缓缓穿林掠枝而去,与远处的山岚融为一体。远景高峰挺拔耸立,气势撼人。山脉下、峰腰间缓缓涌动的雾气和隐隐山光,散落山间的屋舍的明亮空间,给人以落日余晖的感触。意境肃穆苍浑,笔法细劲明畅,墨气深稳。
龚贤(1618-1698),字半千,号半亩、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性格孤僻,著有《画诀》、《香草堂集》等。作山水一变古法,扫除蹊径,独出幽异。
石涛 清凉台图 轴
《清凉台图》描绘了古韵悠悠的金陵清凉胜境,石涛采取善用的“截取法”,以较近视距表现清凉台畔的幽秀景色,远处大江浩瀚无垠,赋予了人们沙巴体育_bob体育博彩-公司*官网的画外遐想,可谓小中见大。图有新安法派画风,远山用湿笔作云山,空灵碧透,墨气淋漓,意境清逸冷峻,随手挥写,但却点化成一片令人回味不已的幽美诗境。细读题诗,倍感画境之妙,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和情愫,既是石涛对故国山河之爱的由衷宣泄,也是对昔日江山风光的真情描绘。
石涛(1641-约1707),俗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朱亨嘉子。1645年后削发为僧,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小乘客、清湘遗人、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等。擅花卉、蔬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其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其画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姿,淋漓酣畅,于气势豪放中寓静穆之气,面目独具。书法工分隶,并擅诗文。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四僧”。
张风 桐荫把卷图 扇页
此画为福建莆田名士余怀(1616-1696)作,梧桐树下,一高士坐在清凉的石上,展卷阅读,正陷入沉思状态,似乎已经忘记了眼前的酷暑。画中人物以纤细笔法绘制而成,颇为雅秀劲挺。梧桐树枝干及山石则以具有写意性的纤细笔触勾勒而成,山石稍作擦染即止,笔墨峭直劲厉。桐叶则以轻重、浓淡不同的大浑点以大写意笔法随意写出,淋漓尽致,将工整细致的工笔笔法与直叙胸臆的大写意笔法结合起来,使细秀疏朗与淋漓劲畅两种审美格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并于同一画面中获得和谐与统一。
张风(生卒年不详),字大风,号昇州道士,上元人。崇祯诸生,自称上元老人,明亡后性格幽僻,独自往来,不与人上层接触。善画,山水称妙,人物花草亦恬静闲适,神韵悠然。秦祖永评其 “深入元人堂奥,山水臻化境,即间写人物,亦恬静闲适,神韵悠然”,张庚称其“笔墨中之散仙”。亦工刻印。著有《双镜亭诗》、《上药亭诗余》。
第四部分 金陵余绪
十七世纪末,随着第一、二代画家的逐渐凋零,金陵画坛开始出现衰落的境地。明末清初金陵画家们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虽然秉承家法,但大多亦步亦趋,其画学枯萎,画路窄贫,画风纤靡。而画面气格日渐卑弱,笔墨亦日渐疲软,结构缺乏变化,有成绩者可谓乏善可陈,宗言、邹坤、樊云等人,传移摹写,一切都在规矩之中。
樊云 米家山水图 扇页
仿米氏云山小品,前景中丛林密布,湿烟凝结于林际树杪,村舍幽居掩映山冈、林峦深处。远处山峦起伏,云烟漂浮,颇有云烟无心、自由舒卷之意。笔墨清润明净,意境幽静寂邃。
樊云(生卒年不详),字青若,江宁人。樊圻子,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