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现湖南省博物馆独特的文化气息与魅力,给观众带来多元化的文化享受,5月18日起,湖南省博物馆依托现有馆藏,将向公众新开设古琴、陶瓷、书画三大专题展厅。这也是湖南省博物馆作为2019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向这一国际性盛会的献礼。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现有藏品18万余件,时间跨度从远古时代至近现代,藏品类别多样,除了蜚声中外的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还有熠熠生辉的各类陶瓷、数量可观的历代名琴、名家大师的书画名作等等。基于此,湖南省博物馆紧扣馆藏文物特色,深挖文物内涵,将向公众推出既体现自身优势、又彰显湖湘特性的三大专题展览:“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瓷之画——从长沙窑到醴陵窑”“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从而实现展陈系统的全面升级,并最终构建以两大基本陈列为核心,三大专题陈列为补充,两个高品质原创特展为活力的展陈体系,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文化选择和文化享受。
潇湘琴韵? 回响千年余音
“古琴”原名“琴”,又称“七弦琴”“瑶琴”等, 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为久远的乐器之一。湘楚大地作为古琴的故乡,琴风琴事源远流长。“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将为参观者开启一扇了解潇湘古琴文化的窗口,感受潇湘琴韵的独特魅力。
湖南省博物馆现藏古琴53张,其出土或斫制年代自西汉至民国,前后延续两千余年,这些丰富的遗产都是中国古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古琴文化展”精选馆藏的28张古琴作为主要展品陈列,以湖南地方古琴相关的人和事等为主线,发掘湖湘文化中的古琴情结以及古琴对湖湘文化的影响,展示中国古琴的悠久历史和浑厚的地域特色,并从斫琴、琴家、琴曲、琴派、传说、故事等全方位展现古琴知音文化和乐教文化的精粹。
展览分四大部分,较为全面介绍湖湘大地上的古琴文化。第一部分“远籁——古琴的传说与起源”,通过图片和场景的方式,重点展出了历史典籍和考古资料中与湖南有关的古琴、琴人、琴事,还原湖湘古琴文化的悠久起源。展品包括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七弦琴、唐代抚琴纹铜镜等。
第二部分“心声——湖湘士人与古琴”中,共展出22件馆藏古琴实物,其中有被近代著名琴家杨宗稷称为两大“鸿宝”的唐代名琴独幽琴、飞泉琴,有琴式极为罕见的明代鹤鸣秋月琴,有湖南革命先贤谭嗣同遗物崩霆琴等。每一张古琴都与三湘名士有着深厚的渊源,具有独特的湖湘文化底蕴。
第三部分“礼乐——礼乐中的古琴”,通过古琴实物以及相关丝弦类礼乐文物,介绍了湖南地区礼乐局和礼乐制度的发展。“斫琴——古琴制作工艺”作为展览最后一部分,主要以图片、斫琴实物来展现斫琴的形制、结构和工艺。
东方瓷绘? 回溯中华彩绘瓷文明
瓷因画而灵动,画因瓷而不朽。在跨越千年的历史中,从神秘褐画到釉下五彩,伴随着技艺的不断开发、色彩的丰富应用,瓷器绘画工艺发展出一座座高峰。“瓷之画——从长沙窑到醴陵窑”,前所未有地呈现出中国绘画瓷器发展的全貌,让熠熠生辉的彩绘瓷器,为观众讲述绘画在瓷器载体上走过的历程。
本次展览湖南省博物馆以自身馆藏陶瓷为主体,同时联合江西省博物馆、河北磁州窑博物馆、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交流鉴定中心4家文博单位,共遴选来自唐代到清末民初的各类绘画瓷器160余件,从中可以管窥不同朝代的陶瓷工艺、绘画技法以及装饰题材、纹饰的阶段特征。展览分七大部分,“独领风骚的长沙窑瓷绘”介绍了中国彩绘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唐代长沙窑;“花开南北,交相辉映””展示了宋金时期南北方民窑的釉下彩绘瓷;“走向幽蓝”描述元代釉下彩瓷绘的承上启下与青花瓷的惊艳亮相;“宫廷画与民间画”展现明代彩绘瓷发展的盛况;“浓妆淡抹总相宜”呈现清代彩绘瓷器的鼎盛局面;“瓷与画的真正融合”展示从晚清到民国初期瓷器彩绘的新气象;“釉下五彩新风尚”展现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在中国彩绘瓷历史上书写下的的新篇章。展览内容丰富、品种多样,有莲花摇曳、气韵生动的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莲花纹执壶;画面空旷、意境高远的磁州窑白地黑花《李白观瀑图》枕;故事性强、人物栩栩如生的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纹笔筒;色彩妍丽,画工精湛的清宣统醴陵窑釉下五彩花卉纹凤尾尊等。这批珍贵文物,介绍了中国瓷器绘画异彩纷呈的发展史,兼顾了高雅与世俗的审美取向,能让观众领略中国彩绘瓷器的工艺之精、装饰之美以及工匠文人的书画雅趣。
翰墨丹青? 回顾大师艺术风貌
作为湖南省最具代表性的绘画艺术家,齐白石的艺术成就不言而喻,从默默无名的乡村画匠到海国都知的大师,他的传奇经历也总让人津津乐道。“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白石先生曾以此为铭,毅然变法,开创“红花墨叶”的大写意花鸟画风格,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新纪元。“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从相对更为聚焦的角度,在馆藏齐白石艺术作品中精选100幅左右颇具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展品包括花鸟、山水、人物诸画种,涵盖齐白石创作的早、中、晚各个时期,力图构建齐白石绘画相对完整的风格序列,突出湘博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的地方特色。
展览共分四个单元,向观众展示大师是怎样炼成的。第一单元以其自用印“一丘一壑自谓过之”为题,展示了齐白石早期初学绘画时的作品,也充分显露出他骨子里的天赋与自信。他早期的绘画构图奇异,用色清雅,画面质朴自然而充满蓬勃生机,个人特色初见端倪,奠定了他日后成为大师的基础。展品中,有近似“四王”程式化笔墨的摹古作品《山水中堂》,也有寥寥几笔点出盎然情趣、初具个人风格色彩的《水牛图轴》,都能帮助观众窥见齐白石早期在风格上的试探。
第二单元“老萍自用我家法”,集中展示了齐白石变法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齐白石历经长达十年的“衰年变法”,并确立了质朴纯真、清新刚健,充满生活情趣而又富有鲜明个性的新风格,即“红花墨叶”的大写意花鸟画。这种风格可见于《齐璜瓜藤立轴》中,南瓜以赭石画出,瓜楞由墨笔勾写,瓜叶为大笔写成,色墨融渗,生动趣味。这是齐白石艺术风格确立的关键时期,可见大师在遭遇低谷时也不改对艺术的自信与坚定热爱。
第三单元以齐白石在《雁来红立轴》的署款“少年无此好红颜”为题,展现了齐白石创作鼎盛期的作品,彰显这位大器晚成的画家在艺术盛期的成熟与自信。人们所熟知的齐白石作品多出于此一时期,如经典传世的《画虾立轴》,画中的虾灵动活泼,栩栩如生;《孤舟渡海立轴》,一叶孤舟飘萍,半隐于水波之中,意境幽远。
第四单元“一花一叶扫凡胎”,呈现给观众齐白石生命最后岁月留下的佳作。大师步入晚年,虽身体衰象渐显,但千锤百炼的技法已经成为本能,其作品构图日趋简括,笔墨愈见奇拙,有时甚至超然物表,进入“一花一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的超凡境界。
古琴之韵、瓷绘之美、书画之魅。琴瓷画三展齐开,是对湖南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展览定位明确、主题突出,运用个性化的展陈设计和场景布置,将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珍品集中展出。作为湖湘文化最重要的展示窗口,湖南省博物馆一直坚持将观众需求作为展陈策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和创造性的思维,打造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精品化”展览,真正做到在多元化选择的今天,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文化诉求。
(湖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