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世界最大天文馆——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宣布中国首次完整回收”陨石坑”、首次获得西双版纳目击陨石全记录实证,形成“火流星目击视频-陨石主体-主体陨石坑-科研成果-科普讲座-博物馆收藏”的完整实证。上海科技馆因此成为中国首家完整回收陨石坑的博物馆。
通过陨石坑可反演陨石降落前的飞行速度、方向等重要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上海科技馆工作人员和陨石猎人一同赴云南回收的西双版纳陨石雨中最大的主体陨石坑以及一号陨石和二号陨石实物在25日新闻发布会上展出。
2018年6月1日21时45分左右,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上空突然出现一个火球,由东向西偏北方向飞行划过夜空,有公众拍到视频,夜空突然被一颗火流星照亮,发出短暂强光,几秒后迅速消失。
火球带动了当地居民寻找陨石的热情,在人们地毯式的搜索下,迄今为止共发现了500多块陨石碎片,近50公斤,分类为普通球粒陨石L6型。这些陨石被国际陨石学会命名为“曼桂陨石”,其中勐遮镇曼桂村村民玉香怀发现最大的一块陨石主体达1228克,最大的主体陨石坑洞口的平均直径为13厘米,深度为25厘米,入射角度约为70度(N22°2ˊ6”, E100°10ˊ29”)。“曼桂陨石”主体及陨石坑将在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馆时与公众见面。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伟彪认为,可以确定此次云南西双版纳火流星事件为一次目击陨石陨落事件,陨石母体在高速飞行中与大气层摩擦,表面温度急剧增高,最终导致母体爆裂解体成数百块碎片,散落在东南-西北方向长约10公里、宽约1-2公里的狭长地带,面积约有20平方公里,范围涵盖勐海县勐遮镇十余个自然村。这次降落的陨石个体表面大多覆盖了一层厚约0.5毫米的黑色熔壳,熔壳与陨石内部基质分界明显。陨石中大多数基质重结晶严重,球粒轮廓模糊不清晰,直径一般为0.5毫米左右。陨石断面上分布有丰富的黑色熔融脉,宽度约0.3毫米,部分熔融脉贯穿整个陨石断面。这些熔融脉保留了陨石母体小行星在太空中发生的重大撞击事件信息,是研究太阳系内行星间冲击碰撞历史的绝佳样品。
?
上海科技馆 吴国瑛(左一) 一号陨石发现者玉香怀夫妇(左二、左三) 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林清博士(右四)
上海科技馆天文馆管理处处长林清博士宣布张勃于2016年捐赠给上海科技馆的4块陨石之一,一块10公斤的铁陨石近期获得了科学新发现,经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著名铁陨石权威专家Wasson教授历经两年多的研究发现,其物质组成比较特别,镍含量很低,陨石中只有铁纹石,没有镍纹石,经综合分析比较,最终确定其类型为:IAB-MG型铁陨石。由于该陨石性质特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必要为其进行新的命名申请,最终将会被命名为“尉犁陨石”。这块铁陨石因此成为首个以上海科技馆的名义申请国际命名的陨石样本,对今后上海天文馆陨石的征集、收藏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上海科技馆向“曼桂陨石”主体拥有者张勃先生与其发现者玉香怀女颁发了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科技馆共同签发的捐赠证书。
?
上海科技馆 吴国瑛(左一),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林清博士(左二)陨石猎人张勃(左三),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伟彪(左四)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绿螺讲堂第119期暨新问题沙龙第12期邀请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伟彪以《陨石——解密太阳系的前世今生》为题,向200余名现场观众解读了云南西双版纳陨石雨,2016年他曾发表了证实新疆曾发生过世界上规模最大陨石雨的研究成果,国际陨石学会将其命名为“阿勒泰陨石雨”。
相关信息回顾
云南西双版纳目击陨石事件 2018年6月1日晚21时45分左右,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上空突然出现一个火球,由东向西偏北方向飞行划过夜空。有民众拍摄到视频。据目击者描述:“类似流星一样的物体从头顶的天空划过,大约持续2秒,很短暂,速度太快了,夜空被照亮,像白天一样。”消息一经传出,全国各地的大批陨石爱好者和当地村民蜂拥而至,每天有几百人在田野和山林间寻找陨石。
当晚21点多,勐遮镇曼楷竜村村民岩香金听到头顶彩钢瓦屋顶上“砰”的一声,他搬来梯子爬上屋顶,在屋檐边的水槽内(N21°59ˊ22.6", E100°13ˊ24.63")发现了一个鸡蛋大小的黑色石头,重约60克,表面像被火烧过,成碳黑状,还附着了彩钢瓦蓝色的油漆,石头整体完好无损,握在手里,感有余温,像煮熟的鸡蛋。这可能是这次目击陨石事件最早发现的陨石。
当晚21点40分,勐遮镇曼伦村村民岩先生听到一声爆炸巨响,以为有人砸自家的房子,第二天天亮后发现屋顶瓦片出现了一个洞(N22°11ˊ45.61",E100°0ˊ4.12"),他找到一块重约80克的陨石,有鸡蛋大小,表面部分破损。
6月2日清晨,勐遮镇曼燕村委会的会计岩赛囡在自家院内看到一块黑色石块(N22°2ˊ5",E100°11ˊ38")。当时不知是陨石,以为是有人丢进来砸自家房顶的石头,就顺手丢在了一边。被中午回来的妻子用锄头砸成了10余块碎片。后来知道是陨石后,又将大的几块碎片捡了回来。
另有一颗陨石陨落到勐遮镇曼伦村曼垒小组一位村民的养牛棚(N21°59ˊ55",E100°11ˊ30"),陨石砸穿了彩钢瓦棚顶后落在地面,在地面上砸出了一个坑,陨石也砸碎了,残余碎片大约有200克左右。
6月5日,勐遮镇曼朗村村民岩先生看到一块黑色石头,躺在茶园地里的一个浅坑中,该陨石重717克,为此次目击陨石事件中发现的第二大陨石。
6月7日,勐遮镇曼桂村村民玉香怀去茶园采茶,看到茶园地上多了一个碗大的洞(N22°2ˊ6", E100°10ˊ29"),从洞里掏出一块陨石,重量为1228克。这是目前这次云南西双版纳陨石陨落事件中发现最大的一块陨石。
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由上海科技馆承担建设主体、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提供专业支撑,2016年11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选址位于浦东新区临港新城临港大道与环湖北三路口,总用地面积5860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164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包括一幢主体建筑,以及天文台、太阳塔、青少年观测基地和餐厅等附属建筑。上海天文馆具有教育、研究、收藏、展示、交互等基本功能,以“塑造完整的宇宙观”为愿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为使命,将通过精彩的展示体验和丰富的教育活动,帮助观众完整、清晰、准确地建立起对宇宙的总体认识,鼓励人们感受星空、分享发现、理解宇宙、思索未来,力争成为国际一流的天文科普传播中心、宇宙科学体验中心、科学文化交流中心和社会创新实践中心。
徐伟彪 美国华盛顿大学行星化学博士,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南极陨石样品申请评审组组长,曾任国际陨石学会陨石命名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行星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2002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主要从事天体化学和比较行星学的研究工作,对各种陨石样品、月岩样品、月球陨石和火星陨石进行系统化的分析研究,为深入了解元素起源、太阳系起源和生命起源提供新的科学证据。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对中国南极科考队收集到的两块火星陨石进行深入研究,2016年全面论证并确定了世界最大陨石雨“阿勒泰铁陨石雨”,获取了大量太阳系早期行星之间相互撞击的证据和精确时间表;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火星、小行星和彗星深空探测的科学目标,为中国即将实施的月球采样计划和未来的深空探测做好实验分析准备工作。共发表SCI/EI论文50篇,出版学术专著1本。
林清 南京大学天文学博士,研究员,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展示部部长,上海科技馆天文馆管理处处长,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期主持天文科普教育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学传播室主任,上海天文博物馆(佘山)馆长。2004年主持建设上海天文博物馆(佘山),2009年完成二期更新改造并成功组织了长江日全食上海地区的大规模科普活动,主持建立天之文中国天文科普网和天之文品牌科普讲坛活动,组织各种天文科普观测和考察活动。主编科普丛书《天问I》,翻译科普著作《隐秘的宇宙》《上天之触》《创世138亿年》等。
张勃 中国陨石猎人,国际陨石学会会员,国际陨石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新生代陨石收藏家,上海五雲坊陨石工作室创始人。自2008年起投身陨石领域,从事陨石收藏、研究、鉴定工作。曾多次前往北美、欧洲、非洲等地寻找陨石,并配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实验室进行陨石样本野外搜寻工作,拥有丰富的野外猎陨经历。协助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策划举办专业陨石科普展,目前藏有火星、月球、灶神星和多种目击陨石等稀有品种。热衷于陨石科普工作,曾在上海、北京、南京、吉林、青海和新疆等地举办陨石专题科考科普活动。
(上海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