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双边合作协议书签署仪式在上海科技馆举行。协议文本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程东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史凤雅(Flavia Schlegel)共同签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约斯兰·努尔(Yoslan Nur)博士,上海科技馆理事长、原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上海市政协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原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处处长曹宏明,部分驻沪领馆代表以及部分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会员单位代表等出席签约仪式。浙江自然博物馆馆长严洪明出席。
2017年11月,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9个政府机构和组织的负责人或代表,“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科技类博物馆的馆长及代表,以及我国部分科技馆、自然馆等科普场馆的负责人等14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就科普资源互惠共享等深度合作达成广泛共识,并正式发布《北京宣言》,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浙江自然博物馆等科普场馆与柬埔寨、缅甸、泰国、埃及、肯尼亚、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塞尔维亚、希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科技类博物馆,签署了16个“科普资源互惠共享”双边合作协议和合作意向书。目前,这些合作项目已经落地或正在实施过程中。
此次合作协议书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双方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一带一路”倡议重要意义及其对科学传播和科技类博物馆发展所带来的共建共享理念的共识,以及双方对推动科学传播和科技类博物馆发展使命的认同。协议书旨在通过开展国家和国际层面有针对性的专项活动和合作项目,促进科技类博物馆成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平台,协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借助科普场馆的展教资源支持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非正规教育,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类博物馆的合作与交流,实现科普资源和展览教育资源的互惠共享。双方还将支持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并将这个会议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类博物馆开展国际合作的平台;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类博物馆进行科普资源的联合开发和互惠共享,优先支持有助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科普资源;支持有助于STEM教育创新发展的科普资源的联合开发和互惠共享;联合组织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类博物馆发展与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如培训研讨等实质性活动。
浙江自然博物馆是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的重要成员之一。馆长严洪明表示,此次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很有意义。首先,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增添了一项新职能,即在原有四项职能的基础上拓展了对外民间合作交流的职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场馆的建设和发展服务,贡献中国智慧,吸纳国外经验。其次,为协会会员单位对外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协会的会员单位可以有组织、成规模、更精准的服务;第三,通过展览、教育、服务等具体项目,输出或引进科技场馆经营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通过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发掘,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普场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发展理念。浙江自然博物馆将努力把协会签署的“合作协议”内容在工作中落地,利用新馆建设契机,把合作想法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
(浙江自然博物馆?? 吕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