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黑龙江省博物馆以优美的展示环境和良好的艺术氛围为依托,于2018年5月23日推出“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之一百零五期——“小熊猫”特展。
或许,人们对大熊猫的名号早已耳熟能详,但似乎对小熊猫这种动物却不甚了解。其实,小熊猫早在1825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发现并赋予了“熊猫”这个名字,只不过到了44年后,“呆萌界”的“霸主”大熊猫被发现了,小熊猫才“惨遭”降级。
小熊猫,食肉目,小熊猫属,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通过黑龙江省博物馆所展出的这只雌性小熊猫标本,可观察到它全身披有红褐色粗的长毛,所以,小熊猫又叫“红熊猫”和“火狐”。小熊猫有着圆点状的“眉毛”、宽宽的脸盘以及短短的嘴巴,眼圈为黑褐色,胡须为白色,嘴周围、鼻上部、两颊、眼眉上都有白斑。它们的耳朵是白色的宽三角形,耳背呈黑褐色,耳基部外侧有一簇白色长毛。它们的尾巴上有红褐色、黄白色,或红褐与黑褐色相间的九个环纹,且长度几乎与身长相同。而这只馆藏的标本,身长有38厘米,尾长也有32厘米,正好证实了尾长与身长几乎相等这一特征。
与大熊猫一样,小熊猫也生活在四川盆地,以竹子为主食,以各种水果、小型昆虫、鸟类或哺乳动物作为配餐。由于它们掌握一系列适合树栖生活的特征,所以那黑色的腹部也成了小熊猫与周围浓密树叶阴影融为一体的“道具”。当小熊猫“下地”被捕食者发现时,便会突然站立起来,张开双臂尽量露出自己“腹黑”的一面,并且尽可能地发出尖叫声。而绝大多数的捕食者,都会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吓一跳,小熊猫则利用这短暂的一瞬间,窜到树上再次隐蔽起来。
此次展览中的小熊猫吸引到了许多小朋友前来参观。而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坚实平台,黑龙江省博物馆“每月一星”品牌系列展览不仅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促进了观众与博物馆的了解与互动,更提升了博物馆收藏、展示和开展社会教育的总体水平。
(黑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