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山东博物馆多年来,运用微信、微博、网站等科技手段,通过多角度的呈现方式和多样化的内容展现,与观众形成了良好的在线互动。
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山东博物馆特别推出了“走进5.18,约会山东博物馆”——“山东博物馆自媒体粉丝团”首次线下互动活动,以微信平台为纽带,把平日里通过数字网络联系的粉丝们请到博物馆,与策展人面对面交流,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畅谈未来的博物馆建设,真正做到了超级互联,沟通你我。此外,山东博物馆第一个鸟类展览“湿地精灵——山东鸟类标本展”、“取法与变法——清人临书展”、“公益性文物鉴定活动”等精彩内容也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与公众见面。
“山东博物馆自媒体粉丝团”首次线下互动活动
5月18日下午,经过前期的留言参与、点赞投票、邀约沟通,“山东博物馆自媒体粉丝团”首次线下活动在山东博物馆正式开始。
山东博物馆在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特别推出了两个专题展览:山东博物馆第一个鸟类主题展“湿地精灵——山东鸟类标本展”和精选馆藏书法作品的“取法与变法——清人临书展”,作为此次活动的专属活动,粉丝们首先与两个展览的策展人走进展览幕后,从展览的每一件展品入手,讲述展览立意、策划、布展的过程,与粉丝们一道分享展品背后的精彩故事。走在湿地精灵的世界里,林林总总的湿地鸟类引起了粉丝们的注意,他们对这些鸟类标本独特的展出方式感到非常新颖。策展人向粉丝们介绍了浸入式复原场景、声光电多媒体立体展示等展陈手段,展览力图把鸟类在湿地中的实际生活状态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与策展人交流之后,粉丝们来到了山东博物馆一楼沉香雅集,“山东博物馆自媒体粉丝团”的首次见面会正式开始。“山东博物馆”、“品味山东博物馆”两个官方微信平台的负责人与广大观众见面,并介绍了平台的运营情况,讲述了在运营过程中与粉丝们之间的互动故事。宣教部副主任高震则从新媒体传播角度,与粉丝们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粉丝们畅所欲言,有的粉丝还特别制作了故事文稿,与大家一起聊一聊“我与山东博物馆的那些事儿”。最后,山东博物馆郭思克馆长在聆听了粉丝们的交流之后表示,微信粉丝是山东博物馆宝贵的智囊团和建设参与者,山东博物馆非常重视新媒体粉丝的意见和建议,下一步将针对主要问题进行改善和提升,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山东博物馆,为建设好山东博物馆而共同努力。
走进珍稀湿地精灵,感受不一样的鸟类奇观
“湿地精灵——山东鸟类标本展”于5月18日上午在山东博物馆三楼20号展厅开展。作为山东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第二个自然类展览,展览是从2012年、2016年和2018年三次征集的鸟类标本中精心挑选湿地鸟类近300件筹备而成。此次展览是原环保部科研项目“生物多样性示范观测”的子课题“山东省济宁市南四湖观测样区”的阶段性成果展示,也是山东自然博物馆筹备建设的预热。展期为三个月。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向公众介绍鸟类的特点和山东湿地生境中鸟类分布规律,全面展现山东湿地鸟类群落结构特点。重点体现了人与湿地、人与鸟类的人文关系,让观众在了解欣赏这些湿地精灵的同时,增进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展览展示的珍稀湿地鸟类众多,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丹顶鹤、大鸨、大天鹅、白鹤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鸳鸯、海鸬鹚、黑头白鹮、白琵鹭、鸿雁、黑翅鸢、普通鵟、大鵟、红脚隼、红隼、蓑羽鹤、白枕鹤、领角鸮、卷羽鹈鹕白额雁、疣鼻天鹅、小天鹅等。各种水鸟,以自己的姿态,或群飞而翔,或单足涉水,或苇间寻鱼……它们一如当初,自由欢畅。
回眸梳理清人临池学书,感受其中的取法与变法
5月18日上午,“取法与变法——清人临书展”在山东博物馆二楼11号展厅开展,展览共选取山东博物馆藏的清人临书作品共计90余件(套),时间涵盖了清代二百六十余年的历史,既有名家书迹,也有普通文人书迹,字体包括篆、隶、真、行、草诸体,取法涵盖碑、帖两大体系,尽可能多的展现清人临书的取法方向和风格面目。
临池学书是书法继承与创新的基石,历代书法大家无不具备精深的临池功夫,可以说,临摹是伴随书法家一生的功课。不同时代的临书作品折射出其时代的书法审美特质,成为传统书法传承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清人临池学书的意义在于,不仅传承传统帖学,更有碑帖之争与碑帖交融,其取法方向也更为多元立体。临帖与临碑,统言之为临书,这是清代书法不同于之前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质。
展览是对清人书法的取法与变法做的一次回眸梳理,既可以帮助我们客观了解清人书法的取法与变法,又可以为当代书法文化的发展提供诸多借鉴。
(山东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