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熔岁月,淬火注精神。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是文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和传统技艺,对文物进行全方位保护,使其病害得以消除、劣化得以控制,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使文物价值得到更好的展现。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天水市博物馆建馆40周年之际,由天水市博物馆主办,定西市安定区博物馆、甘肃省华池县博物馆协办的“匠心筑梦——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于2019年4月10日在天水市博物馆临展厅开幕。本次展览分为“牢记使命 砥砺前行”“工艺传承 科技为先”“文物保护 玉汝于成”“薪火相传”四个部分,内容包括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概况,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及应用,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寻找文化遗产筑梦者等。此次成果展既是对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向社会公众普及文物保护修复知识,揭开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一次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水市博物馆自1979年11月建馆之初,就把文物保护工作作为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开展了文物的日常养护工作。1986年博物馆迁入伏羲庙后,即对伏羲庙古建筑进行了勘测和修缮。进入21世纪,随着人员的增加,单位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有计划地开展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培训和设备购置,同时开展馆藏文物修复工作。2008年,天水市博物馆获得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2011年又获得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2012年2月,天水市博物馆决定正式成立文物保护修复中心。2014年,根据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规范化建设与仪器装备基本要求》,天水市博物馆决定对修复中心实验室、修复室进行提升改造,并采购了一批先进的设备仪器,同时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人,其中文博副研究员1人、文博馆员7人、高级技师1人。在这些人员中,既有老一辈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也有近些年来新毕业的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及时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和技术,天水市博物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交流机制培养保护修复人才百余名。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知识、年龄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
文以续脉,物以载道。一路走来,天水市博物馆坚持砥砺前行、科技兴馆的宗旨,在遵循“修旧如旧”传统修复理念和技艺基础上,结合人文历史、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按照文物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流程,重视先进理念和新技术的学习应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出了一条“基础为先、创新发展、技艺精湛”之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一些先进设备仪器的运用,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进入到了新的阶段。现今,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室包括金属文物修复室、陶玉石器文物修复室、书画纸质类文物修复室、文物信息采集室、文物分析实验室、药品室,并配备有专业仪器设备,现已发展成为以青铜器、铁器、陶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为重点,同时也开展玉石器、木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以及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等。
多年来,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在各级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的关怀支持下,始终坚持国家文物局沙巴体育_bob体育博彩-公司*官网:文物保护的系列标准,秉承让文物“活”起来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不断创新。通过合作交流、科学研究与项目执行,人才队伍渐趋成熟,保护修复能力日益提高,珍贵文物得以抢救修复,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实施完成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隋贴金彩绘围屏式石榻等文物保护修复、定西市安定区博物馆馆藏书画文物、华池县博物馆馆藏青铜器项目10余项,修复文物多达百余件,完成了伏羲庙、胡氏古民居建筑——南宅子彩画保护修复及宋代墓葬搬迁保护等工作。2018年10月19日,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荣获第十届“薪火相传——文化遗产筑梦者”杰出团队。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此次展出的纸质文物为“定西市安定区博物馆馆藏书画保护项目”二期修复完成的明清字画。“修复一幅书画作品,就像挽救一位生命垂危的病人,亦是同古人的一次神交。既需妙手,使破旧者完璧;更需仁心,再现往日神韵。”天水市博物馆针对这批书画存在的水渍、烟熏、污渍、霉斑等病害进行了修复,并圆满完成任务。而展出的金属类文物是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承担了华池县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工作。金属类文物在内部结构因素及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经历漫长的岁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现象,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尽可能延长文物的寿命。经过两年时间,天水市博物馆对这批馆藏青铜器的历史资料、保存现状等信息进行详细调研,并利用现代科学分析技术,对文物病害进行评估,根据文物具体特征和病害类型,制定修复方案,并对文物进行了保护修复。修复文物既需要传承先人巧智,又需引入现代科技,更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态度,已有30多年修复经验的的李小龙修复师说:“每当破损的器物在自己手里修复完整,那种成就感不比拯救了一条生命小。”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匠心筑梦——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作为天水市博物馆首个原创成果展览,展示了近十年来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既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天水市博物馆建馆40周年诚挚的献礼,更是天水市博物馆以崭新的面貌,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继往开来,再谱华章,力争将天水市博物馆打造成立足天水、面向陇东南地区、辐射全省的区域性文物保护修复与学术研究基地的豪迈宣言。
(天水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