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来自彩云之南的“苍洱镌石——大理历代名碑拓片展”与公众见面,展览将持续至6月12日。
大理,位于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南麓,云南省西部苍山之下,洱海之滨,距省会昆明360公里,曾为南诏国大理国的都城,是古代云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982年被公布为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今天的大理依旧以独特隽永的城市风格吸引着万千世人慕名前来,缱绻忘归。历史所造就的城市气质,就是大理独特的魅力所在。
碑,是中华文明独具特色的载体。中国的碑文化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碑就已经出现,先秦文献中开始出现“碑”这个词的记载。碑石文化从汉代开始形成和发展,绵延数千年,经史子共存,佛儒道齐全,融文章、诗词、史实、书法、绘画、雕刻、造型、礼仪、风俗等于一炉,内涵博大精深,影响冠古及今,是了解几千年华夏文明史不可少的实物依据,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主要组成部分。
大理市博物馆所藏碑刻类型丰富,涵盖墓碑、墓志、记事碑、政事碑、兴造碑、诰封碑以及书法石刻等多种形式的碑刻。目前,大理市博物馆展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碑林,共收藏大理国、元、明、清时期各种类型的碑刻600余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文教、名人传略、风土人情等,数量多、门类全、价值高,文化艺术内涵博大精深。这些碑刻是大理地区最原始、最珍贵的文物资料,是一座宝贵的石质资料库,是大理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理悠久历史的见证。
▲元碑碑廊
▲山花碑亭
▲明碑碑廊
本次展出的部分精美碑刻欣赏
孟孝琚碑
现存 昭通第三中学的“汉碑亭”内
时代 东汉
砂石碑,高133厘米,宽96厘米。
据考证立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出土于昭通城南十里白泥井马氏舍旁。
碑刻碑首佚失,碑阳下部镌刻玄武,碑侧镌刻青龙与白虎,身躯婉转,遒劲有力。碑文记述了汉武阳令之子孟广宗(字孝琚)的生平事迹。碑文辞典雅,书体方正平满,简朴古茂,体势夸张,横排纵放,被金石大家罗振玉称为“海内有数之瑰宝”,在书法史上具有极高地位。碑刻画像及书法都是东汉时期盛行的风格,是研究西南古代民族史的珍贵实物资料。2006年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七部石城会盟碑
现存 曲靖一中
时代 大理国(宋)
砂石碑,高1.25米,宽0.58米。
立于大理国段素顺明政三年( 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碑文记载大理国主段素顺联合滇东三十七部征讨“妄服背恩”的部落后,会盟立誓、行赏的史实。此次会盟在史籍中没有记载,因此该碑成为研究民族史和地方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碑刻书法笔力遒劲,在同时期大理国的诸碑中可谓别具一格,不但是云南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团结友好关系悠久历史渊源的珍贵实物见证,也是反映少数民族与汉族历史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的重要碑刻。1961年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岣嵝碑歌
来源 大理市境内征集
时代 明(1368~1644年)
大理石质,高140、宽74、厚15厘米。
嘉靖十六年(1573年)立,杨慎书。岣嵝碑原刻于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原迹已无存。相传此碑为颂扬大禹治水的功绩而立,亦被称为“禹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各地多有传拓,碑文为杨慎的释文,文采飞扬充分表现了杨慎考古论今的深厚功力。
展览现场实景
(马鞍山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