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佛教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汉代,滇东北长江流域的昭通水富县崖墓就出土了带有印度犍陀罗风格的陶质佛像俑;唐宋时期,中原大乘佛教和印度密教传入苍山洱海之间,当地的南诏、大理国以佛教兴邦,后世称之为“妙香佛国”;元朝设云南行省后,藏传佛教在滇西北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对当地的藏、纳西、普米等民族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伴随着与内地的紧密交流,滇中昆明、玉溪、曲靖、红河、楚雄等地迎来很多高僧释子,禅宗、华严、净土等大乘诸宗齐聚发展,佛法隆盛;约在公元七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由缅甸传入西双版纳,明清时期以来,南传上座部佛教迅速在云南临沧、德宏、普洱等地普及,并对傣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等民族聚集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家家会赕佛,寨寨有佛寺”。
历经千年的传播,云南成为了全国唯一同时具有汉传大乘佛教(汉语系)、藏传金刚乘佛教(藏语系)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共同发展的省份。三大类佛教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了云南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并对云南各地的民间艺术、语言、建筑、历算、医药、婚丧嫁娶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筹办此次展览,策展团队历时一年半,几乎跑遍全云南省,对各地的佛教文物的传播与演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本次展出的展品以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佛教文物为主,在全省精选了迪庆州博物馆、大理州博物馆、大理市博物馆、巍山南诏博物馆、禄丰恐龙博物馆、盈江县文管所共16件珍贵文物,同时征集了云南及东南亚地区南传上座部佛像精品十余件,共展出佛教文物精品107件(套),其中国家一级珍贵文物数量占一半。此外,在云南展出结束后,该展览还将于今年11月赴台湾巡展。
本次展览从艺术史的角度展示云南独有的南诏大理国佛教、汉传大乘佛教、藏传金刚乘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文物。展览以时间发展为暗线,从唐代开始,展出文物一直延续到20世纪,纵横千年、波澜壮阔。为结合民俗特色,特意制作了藏族的风马旗、转经筒,傣族地区奘房等复原场景。希望各位观者能从这一件件佛教珍品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领略到其中丰富的人文精神。
“一观心清静,处处莲花开”
让我们共同走进“妙香秘境”
精彩展品提前看:
铜鎏金阿嵯耶观音立像
宋 大理国(937—1253年)
云南省博物馆藏
铜鎏金,身形纤细修长;高发髻,戴化佛冠,面带微笑,眉如弯月,前额正中有白毫,秀目微睁,上身袒露,胸佩璎珞、臂腕环钏、镯,腰饰花结,下着长裙紧贴双腿,衣纹清晰舒展。双手结妙音天印,赤足。这尊是大理国佛教造像工艺水平的杰出代表,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大理国官造样式。
?
铜鎏金大黑天立像
宋 大理国(937—1253年)
云南省博物馆藏
本次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新发现的珍贵文物。此尊大黑天三足、九头、十八臂,外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中绘有相同形象的大黑天。造像气势威武,细部精致,实乃难得一见的佛教密宗精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馆和英国大英博物馆都有类似藏品,但品相均不及此件精美完整。
?
水晶指环金刚橛
宋 大理国(937—1253年)
1981年大理弘圣寺塔出土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金刚橛是佛教中的重要法器,大理国的金刚杵和金刚橛等法器带有指环的设计独具特色。该法器指环部为铜鎏金三面护法天神像,怒目络腮胡,环部饰相交的蛇纹,两端为棱形水晶橛,晶莹剔透,精美异常。
?
万历御制密集金刚像图轴
明(1368-1644年)
云南省博物馆藏
明万历丁巳年(1617),丽江土知府木增为母求寿,表祝国诚心,向朝廷奏准在鸡足山建祝国悉昙禅寺。此画就是万历皇帝御制赐予的。画面中央绘有红身密集金刚,愤怒像,三头六臂,赤裸上身,戴有骷髅头冠和项圈,手持各种法器。画面左上角盖有明代内府藏章“广运之宝”其上墨笔书“大明万历岁次丁巳年(1617)吉日,御制”,其旁题写金字“祝国悉昙禅寺随藏供养”。此作品融合了汉藏艺术风格,见证了明代晚期的央地关系,十分珍贵。
?
南甸土司供养的翡翠佛
民国 1924年
盈江县文物管理所藏
翡翠质地。南甸土司府衙署在今德宏州梁河县。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由于征麓川功,升为宣抚司,刀氏世袭其职,辖地最广,南甸宣抚使号称“十司领袖”。至民国初年,改姓龚氏。从佛身题记可知,此佛像是民国第一甲子年(1924)两代龚氏土司定制供养,材质珍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我省南传上座部佛像精品。由于对南传上座部佛教文物情况掌握较弱,策展团队特意在去年夏天冒着高温跑遍了德宏州所有县市,重新调研了南传上座部佛教文物的传播与演变。本件文物就是德宏调查的重大收获。
(云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