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由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陈嘉庚纪念馆主办,华侨博物院协办的“大过新年——京津冀年俗年画展”在陈嘉庚纪念馆开展。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年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类别,有着悠久的历史。年画作品反映了中国的历史、社会、民间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信仰。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崭新的年画,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自古以来中国俗称农历的新年--春节为“年”。这期间出现的有祝贺意义的东西都冠以“年”字。过年吃的饭叫“年夜饭”,互相祝贺的礼仪叫“拜年”,贴的画叫“年画”。年画的内容与形式随历史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并且不局限于过年时才张贴,这类风格的绘画作品都统称为年画。最早的民间年画是门神。史料有记载说:上古时代,有神荼、郁垒兄弟二人善于捉鬼,在度朔山章桃树下审查百鬼,妄为人祸的(鬼),就以苇索捆绑喂虎。于是官府及百姓过年时饰桃人、挂苇索、画虎于门上,用以趋吉御凶。这就是后来人们贴门神及各类年画等风俗的来历。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祇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沙巴体育_bob体育博彩-公司*官网: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年画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展览将展出至2018年3月3日,共展出近百幅年画作品,7块年画板,35张线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