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备,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即将于12月1日推出的“扇子上的东方与西方:18-19世纪的中西成扇”展!26件分别来自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 Museum)、格林威治扇子博物馆(Fan Museum, Greenwich)及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凝聚了18-19世纪欧洲制扇工艺师智慧的精美折扇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广州,和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藏广州外销扇联袂亮相,是一场值得期待的扇子艺术盛宴!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人民就已经开始使用扇子,他们把它叫做“rhipis”。
在信奉基督教的欧洲,扇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另一说是6世纪)。最早的扇子是“圣扇”(flabellum),或者叫“礼仪扇”(ceremonial fan)。“圣扇”是一种用金属、皮革、丝绸、羊皮或羽毛支撑的扇子,在天主教礼仪中使用,被用来驱走昆虫,防止神圣的面包(圣体)和酒(圣血)被侵扰。这种“圣扇礼仪”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
在4世纪出现的《使徒宪典(Apostolic Constitutions)》这样写道(见VIII, 12):“让两位执事分立祭坛两边,手握用薄膜、或孔雀羽毛、或细布制成的扇子,让它们静静地赶走周围飞舞的小动物,令它们无法接近圣爵(Chalice)。”
?
后来的一段时间,扇子似乎在欧洲消失了。直到13-14世纪时,手执扇(Hand fan)才被十字军从中东带到欧洲。
在15世纪的时候,欧洲就已经出现拿着折扇“显摆”的“时尚先锋”了。
16世纪初,葡萄牙商人和传教士从中国带回了一批折扇——这批扇子以现代人所熟悉的模样在欧洲“闪亮登场”,一经上市,便风靡欧洲,引领时尚潮流。它们迎合了欧洲人对东方文化的热爱与想象,深受喜爱。在17世纪时,从中国和日本进口的扇子特别受欢迎。欧洲许多城市开始自主生产扇子。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扇子经常是和雍容高贵有教养的女性形象联系在一起。在那个时代上流社会的女性画像中,经常可以看到扇子作为重要饰品出现在画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有时会同时带着浮夸的折扇和旧式的团扇两把扇子,通常还装饰有羽毛和珠宝。彼时,女士的裙子上经常挂着团扇。相比之下,有异国情调的扇子更容易得到淑女们的垂青。
渐渐地,垂在裙上的团扇“失宠”了。折扇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时髦女郎心目中的最佳单品,拗造型的No.1。她们手中的折扇都有着加工得很精美的扇面,青睐的主题通常是古典或者宗教作品。接下来的几个世纪,折扇几乎成了女装的一部分,是各年龄段的女士们的出门必备。
法国十七世纪路易十四执政期间,制扇业极其发达,甚至还成立了折扇工匠行会联盟。1685年,法国废除了南特敕令,颁布了迫害异教徒的《枫丹白露敕令》(?dit de Fontainebleau,又称《废除南特敕令》)。大量法国人移民到了周围的新教国家(比如说英国和西班牙),其中有很多扇子工匠。结果就是,之后这些国家出产的折扇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8世纪,扇子的艺术性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整个欧洲的折扇都是由专门的工匠制作的——不论是扇页还是扇骨。折扇的扇面由艺术家们精心绘画和装饰,不少著名的画家也参与了扇面的创作。当时,东印度公司也从中国进口折扇。
渐渐地,折扇的流行风潮从宫廷传入民间,皇家贵族手中的稀罕物件成了新兴阶层和中产阶级女士们的爱用物。她们喜欢从中国进口的、带有东方特色的折扇。欧洲的扇子制造商追随中国折扇的“热点”,心慕手追地制作出了带有“中国风”纹饰的扇子,又从中国进口大量工艺精湛的扇骨,再加工成折扇成品出售。扇商们从各种角度模仿“中国风”,扇面的“中国画”、“中国人物”,扇骨的“中式纹饰”,都是他们努力学习的元素。
18世纪末,新古典主义的风潮席卷全欧,折扇的装饰风格变得低调朴素,边饰与颜色都逐渐简单化。
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自信、乐观。欧洲的时尚发展导致了扇子的装饰有所变化——华丽风卷土重来。这一时期的折扇风格大多富丽又奢华,羽毛、丝绸和薄纱都被选作扇面的材料,而镀金、珍珠镶嵌等工艺可以在扇骨的装饰见到。
尽管在现代,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使用到扇子,不过,在物品设计和舞台表演中还是能够发现折扇的“芳踪”。
(根据协议,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及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藏品图片不得超过高于70dpi,沙巴体育_bob体育博彩-公司*官网精美展品及展品细节欢迎到展厅亲自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