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辽宁省博物馆主办的“咫尺江山——中国古代山水画手卷展”于4月18日开幕。展览通过展示32件中国古代山水画手卷,引领观众透过古人的目光审视祖国的山川美景,感悟咫尺之间卧游山水的悠然自得与畅快淋漓。
山水画最初作为人物画的补景出现,在隋唐时逐渐独立,至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一直对山水寄予了深沉的情感,山水画因此成为中国画的大宗而延绵不绝,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中国画有手卷、立轴与册页等不同的装裱形式,其欣赏方式与装裱形式紧密相关,手卷最适合表现连绵不绝的山水景物。
古代画家在手卷上绘制山水时,尤其注重布局,努力在咫尺之内呈现出千里之遥的意境,因此也以“咫尺千里”来形容山水画水平的高超。随着手卷的徐徐展开,一幕幕秀丽壮阔的大好江山接踵而至,近在咫尺之间,使观者有如身临其境。随着时代的变迁,游历真山真水已成为当代大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咫尺千里的情怀虽已渐渐远去,但古人的精神却通过一件件古代山水画卷得以传承。
在此次展览中,18件珍贵的清宫散佚作品将和大家一一见面。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北宋李成茂林远岫图卷、元王蒙太白山图卷、清王原祁西湖十景图卷等精美手卷将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
重点展品
?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五代南唐 董源
绢本 设色
纵49.8厘米 横320厘米
董源(?—962年),五代时南唐画家,又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图绘江南夏日景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形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此图引首有董其昌题识,卷后有元柯九思、虞集、雅琥题跋,曾经北宋《宣和画谱》、清《大观录》、《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
茂林远岫图卷
北宋 李成
绢本 水墨
纵45.2厘米 横143.2厘米
李成(919-967),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青州),故又称李营丘。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寒林创“蟹爪”法,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此图以水墨绘夏日景色,峰峦迭翠,叶茂林森,奇峰崛起,山林清旷,咫尺千里。近景溪桥流水,轻舟泊渡,客舍隐现,行人车马往来其间,界画严整,人物仅勾轮廓,态势生动,神形具备。远处山腰间,瀑布飞泻,溪流潺潺,如闻其声,云气弥漫,宫殿密布,隐见塔影,似去城郭未远。起首处平远景色,继而高峰崛起,气势伟岸。技法上不见笔痕,以干擦为主,加以烘染,山头树叶均以浓淡墨点出,气韵生动,有“山似梦动,石如云动”之感。画心右上部及前隔水均有乾隆题诗,拖尾有南宋向若冰、元倪瓒、明张天骏三题。曾经南宋贾似道、明项元汴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
太白山图卷(局部)
元 王蒙
纸本 设色
纵27厘米 横238厘米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又号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画风深受外祖父影响,又参酌唐宋诸家,自出新意,独具风貌。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此图绘宁波地区的自然山水风光,主要以太白山、天童寺、二十里松等地的景物为中心,寺庙规模宏伟,山峦绵延起伏,苍松蓊蓊郁郁,溪桥流水娟娟,前去寺庙进香朝拜的人群三三两两,官员们骑在骏马之上,威严异常,僧侣们往来穿梭。此图画风主要呈现的是王蒙的典型风格,主要以牛毛皴、解索皴和点子皴为主,设色雅致,色彩主要以花青和朱砂点染。此图卷首处有小字篆书“太白山图”。卷后有印章名款。可能原藏家因担心受到胡惟庸案牵连,将印章连画尾剪掉一条,事后才又补上,所以至今痕迹犹存。画卷前有乾隆“松岫香台”引首,画面上有清高宗弘历的长题,拖尾有元末明初的名僧宗泐、守仁等人的题跋,并有项元汴书小记一段,曾经清宫《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
峰峦浑厚图卷
明 董其昌
绢本 设色
纵21.2厘米 横159.5厘米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擅画山水,师法董巨,笔致清秀中和。提倡“南北宗”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图绘江南秋色,峰峦临江,延绵叠嶂,松柏苍翠,红叶点点,曲渚茅屋,山村散落,小桥与轻舟相呼应,云海与山岭共磨荡,一派秋高气爽、景致宜人的意境。以披麻皴画出山骨,浅绛着色,加之青绿、朱砂的使用,浑厚华滋,秀润可爱。构图气势开阔,画幅虽狭小,而无局促的感觉。用笔苍润,功力深厚,当属作者晚年得意之作。此图曾为程祖福、周怀民递藏。
?
西湖十景图卷
清 王原祁
绢本设色
纵62.2厘米 横656.5厘米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供奉内廷,鉴定内府收藏历代书画,主持编纂《佩文斋书画谱》。其山水画精研宋元法度,深得祖法。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玄烨南巡,游览西湖时御题西湖十景并刻石建碑。为纪录此次南巡,王原祁画了这幅全景山水画。整幅画面中,杭州西湖十景全部展现其间,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并分段泥金书标题。山石、林木以石青、石绿施色,郁郁苍苍;山峦间古刹精舍、红墙绿瓦,交相辉映,色彩明快丰富。留白的云气结合大片水面,结构紧凑。山势的脉络互相连贯,旷远雄伟。在技巧方面,王原祁作画时先笔后墨,由淡向浓反复晕染,由疏致密反复皴擦,干湿并用,画面浑然一体,此卷可说是王氏绘画风格的代表作品,曾经清宫《石渠宝笈初编》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