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此2017年新春佳节之际,由辽宁省博物馆原创策划,携手沈阳故宫博物院、旅顺博物馆,联袂打造的“瑞雪映丹青——中国古代冬景绘画特展”于1月20日在辽博正式展出。展览以“雪景山水”、“岁寒三友”、“枯木寒禽”、“岁朝清供”四个单元为脉络,展现出冬景绘画中有关冬天的山川、花卉、禽鸟及节日等种种面貌,观众将在瑞雪映衬下的丹青世界中,体会其永恒的魅力和独特的风采。
本次展览遴选自宋代至清代绘画精品80件,其中辽宁省博物馆47件,沈阳故宫博物院24件,旅顺博物馆9件。据悉,近一半作品首次亮相,数量之多堪称近年来之最。值得一提的是,有6件清宫散佚作品也在展出之列,相信一定会令观众大饱眼福。
寒来暑往,四季更迭,各富情趣,自然界的万般变化都是画家模拟表现的对象。冬季的自然界江天暮雪,万物孤寂,画家通过细心体察,总结出冬天里许多共同特点,逐步形成雪景山水这一独特的山水画分支。自宋至清,擅长雪景山水的画家不胜枚举,他们的笔下山石雪覆,烟岚惨淡,令观者遐想。此外描绘傲霜挺立的岁寒三友——松竹梅,表现寒鸦枯木的花鸟画,烘托节日气氛的岁朝图和年画等几类绘画也与冬季密切相关,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辽博馆藏绘画中,属于冬景绘画的作品数量较多,如南宋佚名的《寒鸦图》、南宋徐禹功《雪中梅竹图》等都是流传有绪的旷世巨制,明清如文徵明、董邦达赵之谦等名家也不乏佳作,而近现代将之继承发展的画家也名家林立。展览将通过丰富的画作和详实的说明文字,在诠释冬景绘画的理论发展、风格流变及绘制技巧的同时,更能令观众在情景交融之际感受到冬景绘画的独特魅力。
冬季到辽博来赏雪
雪景是大自然的杰作,千姿百态,随物赋形,毫无人工雕饰痕迹,唐宋以前的画家中,如顾恺之、张僧繇、王维、荆浩等,都擅画雪景,但罕有作品传世。至宋代李成、范宽、郭熙皆擅绘雪景,并形成雪景山水画的一定规范,为后人所效法。明清以来,擅绘雪景者代不乏人,皆有独特风格。此次展出的雪景山水中,涵盖了自宋至清的历代名家巨制,或景色壮丽,或气象清幽,皆肃穆凝寒,令人心旷神怡,遐想连翩。
辽博馆藏的《小寒林图》以水墨兼少许淡彩作平远山水。前景为数株松树,挺拔苍劲,工致细微。左右陂陀被烟雾掩映,一派迷濛。远景有隐约可见的起伏山峦。本卷笔墨厚重,构图清新,画面给人以气象萧疏的严冬景象,如实反映了我国北方的自然景色。卷前及画心上部均有乾隆题字,卷后有清王铎跋,曾被《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小寒林图
五代—北宋李成(传)
绢本手卷
纵39.8厘米 横72.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李成(919——967),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青州),故又称李营丘。擅画山水,尤擅雪景,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喜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寒林创“蟹爪”法,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雪山觅句图
明 文徵明
纸本立轴
纵183厘米 横83厘米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璧,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该图水墨浅设色绘冬景,其上雪山高耸,直插云霄,近景小桥流水旁巨树林立,一株松树尤为挺拔,左侧一人身着红衣,倚杖而立,昂首赏景,作觅句状。画面赋色以白为主,红衣青松用色沉稳,山峰逸笔草草,人物树木刻画细致,情景交融,引人入胜。画面上部作者自题七言诗并署款钤印。
细数最受冬画青睐的top5
除了苍茫的雪景以外,“岁寒三友”松、竹、梅,以及枯木、寒禽均饱含着人们对冬季的爱慕之情,是古代冬景画中最常见的题材。
虽然生活方式的变化令人们亲近自然的方式与古人迥异,但银装素裹的河山大川,经冬不衰的松竹梅等,依旧能够唤起人们对冬季的爱慕之情,而生活于北方冰天雪地中的人们则更加感同身受。冬季万木凋零,只有松竹颜色依旧,寒天百花失色,唯独梅花迎雪绽放,他们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对松竹梅的描绘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题之一,代不乏人,且精作纷呈。展出的岁寒三友作品中,虽风格不一,技巧各异,但都反映了画家们寄物抒情,借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独特追求。
寒气逼人的冬季使树叶尽落,而簌簌冷风中的寒禽也成为画家笔下的题材。本次展出的历代作品或为精巧工笔,或是挥洒写意,所绘寒禽或呈瑟瑟发抖的饥鸣冻馁之状,或神情安宁不为严寒所困,但都将寒禽那种不畏严寒的品德表达出来,都使萧瑟孤寂的画面平添生机。 雪中梅竹图
南宋徐禹功
绢本手卷
纵28厘米 横122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徐禹功(1141——?),自号辛酉人,江西人,布衣,工画梅竹,爱写梅、竹,以清高自励。画史本无考,唯从赵孟坚在其《雪中梅竹图》卷后的题跋中得知其为扬无咎的及门弟子,得扬无咎潇洒之趣。从他自署“辛酉人禹功作”来看,他应出生于1141年,但卒年不详。
水墨画雪梅一株横空而出,修竹三竿,雪压枝头,在梅竹书面上留出一道绢地本色,极见功力。浓墨写枝,细笔钩花,沉着清润,笔势潇洒,积雪点缀,有蔡中郎飞白意。绽开的花朵和欲放的蓓蕾,傲雪挺拔,极富生机,显得意境清新,淡雅野逸,使观者如临其境,冷香扑鼻,充分发挥了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竹节中行书“辛酉人禹功作”单款。
《雪中梅竹图》是其唯一传世作品。南宋徐禹功《雪中梅竹图》、元吴瓘《梅竹图》及吴镇《墨梅图》三图合卷,并有宋扬无咎行书《柳梢青·咏梅》十首及元赵孟坚、张雨、高义甫、明杨循吉、徐守和等题跋,全卷共计宋元明清十四人的三十三段题咏,流传有绪,蔚为壮观。
三友图
清 邹一桂董邦达 蒋溥
纸本立轴
纵178厘米 横89厘米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邹一桂(1686—1772),字原褒,号小山,晚号二知老人,江苏无锡人。擅画花卉,学恽寿平画法,风格清秀。
董邦达(1696—1769),字孚存、争存,号东山、非闻,浙江富阳人。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笔。其风格在娄东、虞山派之间。
蒋溥(1708—1761),字质甫,号恒轩,江苏常熟人,蒋廷锡子。善画花卉,深得家传是蒋派花鸟画艺术的重要代表。
此图为三位画家的合作作品,邹一桂画梅,董邦达画松,蒋溥画竹,每人在所画部分题臣字款。画面用笔松秀,笔墨细腻,是宫廷绘画的典型风格。画面上部及中部有梁诗正、汪由敦、蒋溥、嵇璜、邹一桂、董邦达六人恭和七言长诗各一首。
寒鸦图
南宋佚名
绢本手卷
纵28厘米 横116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在历代著录中列在李成名下,近代依据作品风格确定为南宋无名氏作品。
图绘初春时节,雪后初晴,林间群鸦雀跃的景象。近处古木数株,盘根错节,一条小溪由远及近,已经开化,岸边水草丛生。四十九只寒鸦咸集林间,或飞或宿,或鸣或食,姿态各不相同。远处溪上横跨一桥,烟霭空濛。从技法上看或为南宋李成传派的作品。卷后有元赵孟頫、贯云石、明陈彦博三跋,曾经《石渠宝笈》著录。
岁朝图里年味浓
岁朝,也称“岁旦”,即阴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辽博赏岁朝图,品浓浓年味……
“岁朝图”是我国传统绘画题材,通常以静物画的面貌出现,通过画中物品的名称谐音、民俗寓意或历史掌故来表现一个美好的新年祝福。上自帝王公卿,下至布衣秀士,名家高手多有应景即兴之作,为春节平添不少喜庆气氛。
自宋代开始,岁朝图作为一个新的绘画主题兴起于宋代的皇宫之中,表现内容以冬日不易看到的花卉树木为主。到了明清,画家们将室内案头摆放的供观赏的盆景插画、奇石古玩等也纳入了岁朝图中,逐渐形成了岁朝清供的主题。这些作品大都为居室厅堂增添了生活情趣,成为文人画中最为雅俗共赏的品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是农历丁酉鸡年,在展出的冬景画中,有三幅画有鸡形象的作品,生动写实的画作为漫漫冬日增添一抹灵气。快来辽博找一找它们的身影吧!
岁朝图
清 王翚杨晋等八人合绘
绢本立轴
纵109厘米 横51厘米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八人合作而成,杨晋画梅花,顾政画苍松,王云画山茶,顾昉画翠柏,徐玫画天竹,虞沅画水仙,吴芷画长春,王翚画灵芝,每人皆有署款,右上有杨晋题七绝一首。八人皆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著名画家,王翚、杨晋更为画坛翘楚,十分难得。画面八种植物主次分明,笔调和谐,给人清雅淡爽之感。
岁朝清供图
清 赵之谦
纸本立轴
纵137.6厘米 横69.6厘米
旅顺博物馆藏
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号悲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书法、绘画、篆刻兼善,在绘画上以书、印入画,开创金石画风,花卉学石涛而有所变化,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是“海上画派”的先驱画家。
画面主体为方形花盆中盛开的牡丹花数枝,小草湖石点缀,近景地面上平放如意与柿子,右侧有篆书题“富贵千春,百事如意”。
锦雉图
明 佚名
绢本 立轴
纵99.8厘米 横92.9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无款识与钤印,从现存画面看,可能是大画改小,但保存完整,难能可贵。图绘花团锦簇中的雌雄二雉,一似低头觅食,一似引颈啄叶;石间秋葵盛开,菊花怒放,两只小鸟在花丛中穿梭跳跃,鸟鸣声如传耳旁,显露出勃勃生机。画面色彩浓艳,用笔纤巧,雄雉翎毛用细笔白粉勾勒填色,为明代花鸟画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