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1日,“弘扬鲁迅精神——吴永良《鲁迅小说人物百图》专题展”在上海鲁迅纪念馆隆重开幕。当天,沪浙两地书画界名家欢聚一堂,出席了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内举办的展览开幕式。
观展关键词
1.鲁迅与上海
2016年是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的纪念年份,今年又恰逢鲁迅先生定居上海90周年。鲁迅的一生“走异路,逃异地,”“携妇将雏”,遍看“城头变换”,经过了数次风雨颠簸,最后选择定居上海,与这座城市相融共生。通过展览延续鲁迅纪念,借助作品弘扬鲁迅精神,促进沪浙两地文化交流,是所有相关单位选择在这个时点、在上海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
从1927年10月3日抵沪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鲁迅一共在上海生活了将近10年的时间。期间,鲁迅在450余处场所留下了足迹,写作和编选了小说《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等杂文集,翻译了《死魂灵》等外国文学作品,编印出版了《木刻纪程》等中外版画集等,成就卓然。
在沪期间,鲁迅几乎停止了小说创作,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杂文写作中,只编写出版了《故事新编》一本小说集。
《故事新编》完成于鲁迅生命历程的最后时期,共8篇,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故事新编·序言》)。前3篇《补天》《奔月》《铸剑》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后5篇《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和典籍小说。由于前后历时13年之久的创作历程和富于独创性的写作风格,《故事新编》自问世以来便一直备受世人关注。
此次展览也展出了多幅《故事新编》中的人物画,如《补天》中的嫦娥、《奔月》中的夷羿等。简练畅意的笔墨,表现出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体现了吴永良先生高超娴熟的笔墨技巧和卓越出众的艺术才华。
2.鲁迅与美术
鲁迅一生热爱美术。童年时代,他便影描《荡寇志》《西游记》绣像,读《诗画舫》《山海经图》《点石斋丛画》,这些儿时的美术读物内容和形象富于想象,给了他最早的艺术启蒙。之后他供职国民政府教育部,主管社会教育和美术馆、博物馆,遍览国子监、雍和宫、历史博物馆等地所藏的历史文物,大量接触古代艺术。1911年,鲁迅手绘火鸟图案,将古文字象形活化。1917年,他设计的北大校徽将篆体“北大”二字上下排列,简洁明朗,蕴涵丰富。这些古典意象,都是中国写意美学精神在鲁迅文艺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20世纪30年代,鲁迅不遗余力地倡导、扶持中国新兴版画事业,对青年版画家热情帮助、尽心指导,为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逝世后,他的文艺思想也始终影响着中国美术的发展,引领着新文艺的方向。2016年,我馆根据“中国新兴版画”和“鲁迅与文艺”两大主题,推出茂林嘉卉——上海鲁迅纪念馆藏版画精品展 和 灯火:鲁迅与文艺——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特展,深受观众喜爱。
鲁迅的美术活动和文学创作互为滋养,艺术家们也与鲁迅精神相通。从鲁迅生活的时代到今天,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表现鲁迅形象及其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意,也从不同视角反映了艺术家对鲁迅的理解。
3.吴永良与鲁迅
吴永良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也是“浙派人物画”后继实力派的代表性画家,其人生及艺术道路都深受鲁迅精神的影响。吴永良自幼喜爱阅读和写作,初中时期他曾在学校发起成立“鲁迅文学兴趣小组”,鲁迅精神深深扎根于他的内心。1962年,他的毕业作品《鲁迅肖像》经许广平被北京鲁迅博物馆收藏。此后,他又创作了许多鲁迅题材作品,如《鲁迅在故乡》《长夜》《民族魂》等,可以说鲁迅题材是他艺术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此次展览共展出65幅鲁迅小说人物写意画,所涉人物均以鲁迅的三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的人物为原型,如孔乙己、祥林嫂、阿Q、子君、女娲等,另有10余件吴永良先生历年创作的鲁迅题材独幅画。展品既有白描也有写意作品,其中某些写意作品还运用了独特的指墨绘画技巧。
白描作品:
此幅为吴永良1962年毕业作品《鲁迅肖像》——伫立在两棵枣树下的鲁迅。画面上穿白长衫的鲁迅身材不高,站立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身后是两棵参天的枣树,用密密的树叶线条衬托出人物的疏朗,顿使鲁迅显得高大起来,左面是长长的两行题款,字迹饱满苍劲。当时,以白描为最终完成形式的作品并不多,虽没有笔墨的浓淡,但完全以线的疏密、长短、对比等手法,完成了对鲁迅先生的精神气质和时代风貌准确的把握和塑造,格调高雅,意境深远。
写意作品:
指墨画:
指墨画,又叫指头画,简称指画,是中国画中以指代笔作画的特种绘画形式。画家作画时,用指头、指甲蘸水墨或颜料,在纸绢上勾画,或间以手掌抹擦,以成图像的绘画技法。指墨画具有浑厚朴拙、变化莫测的特点。
展览将跨农历春节延续到2月8日,欢迎广大市民到上海鲁迅纪念馆体验这一奇妙的艺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