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酉新春即至,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支持下,中国文物报社与国内20多家知名博物馆共同策划举办“金鸡报晓——丁酉新春鸡文物联展”,展览于1月20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精选了400余件鸡、凤、神鸟题材的文物和民俗作品,其中辽博共有55件/组文物图片参与展出,预计这部分文物在辽博未来的展览中将呈现真身。值得一提的是,在春节期间展出的“瑞雪映丹青——中国古代雪景山水暨冬季绘画特展”也会有沙巴体育_bob体育博彩-公司*官网:鸡年的书画作品展出,非常令人期待。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部分,观众既可以聆听“金鸡报晓”的人文故事, 了解人类悠久的养鸡历史,又可以感受“鸡鸣五德”的文化意象,欣赏“雄鸡百变”的文物艺术,体验“神鸡辟邪”的民俗文化。
第一篇:天鸡破晓
我国的鸡种由栖息在西南地区原有的野鸡种(又称原鸡)驯化而成,它们先在南方,而后扩展到北方。迄今有确切证据的家鸡,出现于距今3300年前的殷墟,有安阳小屯出土鸡骨和甲骨文上的象形文字为证。古代缺乏报时手段,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事活动中,数千年来一直靠着“鸡鸣报晓”来开始一天的农事活动,并涌现了“闻鸡起舞”、“鸡窗夜开卷”、“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诗歌和典故。鸡在漫长的岁月里,一边被畜养,一边被神化。
人类养鸡史上,先后出现了报时的鸡、食用的鸡、祭祀的鸡、驱邪的鸡、祈福的鸡、报喜的鸡、游戏的鸡以及衍生出来的神话形象——凤、朱雀、神鸟和天鸡等诸多身份角色。
亮点1:天鸡唤日
东晋地理博物志怪小说《玄中记》中,讲了一个“天鸡报晓”的故事,说“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桃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皆随而鸣也”。古人认为鸡是上天降临人间的吉祥物,鸡鸣报晓,能呼唤旭日东升。由于鸡的神圣意义,在中国创日神话中,鸡有幸充当了创世第一日所造之物。盘古开天神话里,盘古的形象也以鸡为原型。
亮点2:以鸡通灵
古人出于对太阳的崇拜,将鸡提升到了神圣的地位,认为它们可以通灵。清晨一声鸡鸣,唤起太阳,驱动时序,叫醒了人类。在鸡还是原鸡(野鸡)的时候,壮族先民就开始捕捉它们来进行占卜了。被历代文人名士广泛吟咏的“金马碧鸡”传说,也是云南一带的“神鸡”:毛羽青翠,能破石凌空飞翔,光彩夺目,其声悠长,汉宣帝曾派人前往云南求取。汉代以后,更出现了倍受青睐的“天鸡”。唐代李白有诗曰:“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天鸡至明清时期发展为前有卷须、后有垂凤尾的形象,见诸于各类高端艺术作品。数千年以来,现实的公鸡、母鸡与虚拟的“天鸡”、“碧鸡”、“金鸡”,都成为人们期盼沟通神灵的介质或载体。
第二篇:鸡鸣五德
在古代,神采奕奕的鸡有许多名字,《庄子》称时夜、鲁鸡,《礼记》称翰音,《尔雅》称蜀,《古今注》称烛夜,《清异录》称羹本,《论衡》称酉,《东坡志林》称钻蓠菜等。鸡从汉代起就有“德禽”美誉。《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战国时,齐国名士田饶曾全面地论述鸡的品德:“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信,信也。”这“五德”在后世流传甚广,比较具象地说明了鸡的主要特性,以及人们赋予它的拟人品质。而鸡的“五德”由人来归纳揣摩,体现了人们的道德理想,名为赞鸡,实为自勉。
亮点3:文德
古人对冠极为重视,“君子死而冠不免”,意为有文化修养之人,即使面对死亡也要保证自己的帽子戴的端正,不能不顾礼法。冠象征着礼仪和身份,文人戴冠,武将戴盔。而鸡天生戴冠,多为红色,看上去仪态大方,让人联想到文冠。冠、官谐音,将雄鸡和鸡冠花绘为一图,寓意“官上加官”,为古代的吉祥图样。历朝的《相鸡经》里,鸡冠也被作为重要品评指标。
亮点4:信德
《说文解字》中说:“鸡,知时畜也。”信德为鸡的五德中最重要的品质,意为诚实无欺,守时守信。《诗经》中有一首齐国民歌《鸡鸣》,讲述了鸡叫时分的夫妻对话,妻子用“鸡鸣”催丈夫上朝。这个故事反映了在计时方法不发达的时代,鸡鸣是家庭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时间刻度,帮助古人掌握时间。战国时期,函谷关的开关时间也以鸡鸣为准,所以有孟尝君门人模仿“鸡鸣狗盗”顺利出关的典故。此外,汉宫有“鸡鸣卫士”,祖逖刘琨“闻鸡起舞”,李贺有感而发“雄鸡一声天下白”……因为啼晨,鸡得到许多誉称,如司晨鸟、翰音、知时畜、长鸣都尉等,都在称赞鸡鸣守信。造字时,先民也是画出一只扬脖挺胸、引颈司晨的公鸡形象。所以,以立鸡的形态出现在器物中的各种鸡,或许最能凸现鸡“守信”的精神与气质。
第三篇:雄鸡百变
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塑造了不同形态、不同材质、不同工艺手段的鸡艺术品。早在新石器时代,被饲养的家禽——鸡,就成为了早期先民艺术创造的对象,有的体态丰满、神采奕奕,写实功底卓然;有的造型简约、拙中带巧,极具装饰性。这种美化的本质,实际上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农耕社会的田园情趣,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形象的深入普及,鸡作为“瑞禽”的代表之一,其图像逐渐演绎得多变丰富:或与其他动物进行“化合”,形成了与龙相比肩的百鸟之王“凤凰”;或以鸡的原型出现在器物中,经历了从写实到抽象的发展历程,如流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鸡首壶”。这些或平面或立体的鸡装饰,表达了各个时代工匠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体现了来源于生活中的具体物象,在经过艺术语言的传达后,最终造就了中国特有的动物文化——鸡文化。
亮点5:壶如鸡冠
鸡冠壶是辽代陶瓷中最具草原民族特色的代表器物。辽代契丹族盛产皮毛,为便于携带水、奶等液体,多以皮革缝制皮囊,悬挂在马鞍上。鸡冠壶的造型便是来源于这种游牧民族所使用的皮囊容器,最初称为“皮囊壶”。因早期鸡冠壶在壶的上部饰有鸡冠状孔鼻,故名“鸡冠壶”。辽代中期鸡冠壶演变成双孔,形似马镫,因此又被称为“马镫壶”。鸡冠壶分为“孔鼻式”和“提梁式”。随着契丹民族走向定居,“孔鼻式”逐渐衰落,到辽代晚期,只保留了“提梁式”。辽代以后,鸡冠壶逐渐消失。
亮点6:有凤来仪
“有凤来仪”出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寓意古时吉祥的征兆。凤自古就是祥瑞之鸟,是以鸡为原型、集合了多种动物特征于一体的想像性的动物。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多种的意象。古代文学中,栖息于梧桐树上的鸟儿往往都是双宿双飞的禽类,比如凤凰,所以后人总将梧桐与凤凰的组合来表达爱情的坚贞。在中国封建社会,龙凤代表了皇帝与皇后, 象征皇权至上的凤,只有在皇室王权有关的装饰中才能看到。西方的神话中,凤凰又被誉为不死鸟,浴火重生后,为人世间带来祥和与幸福。在对鸡的描绘中,人们总能想到对凤的崇拜,而以凤为主题的装饰,也是最具中国气度的元素。
第四篇:神鸡吉祥
自古至今,人们追求自身与亲人的平平安安,生活的吉祥如意,于是,便将这种期许生活、事业、仕途顺利的情感,寄托在许多动物身上,上至人们想象创造的瑞兽,下至寻常百姓的六畜家禽,中国也许是世界上动物文化最为丰富和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鸡文化,除了源远流长、意趣高雅的一面,更有丰富多彩、世俗大众的一面。十二生肖中,鸡是唯一被列入的禽类,又与十二地支中的酉相配,构成了生肖“酉鸡”的民俗内涵。原始社会中,鸡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被崇拜;农业社会,鸡是驱凶避邪的镇宅之物,更成为吉祥的化身融入到生活中。小到人们身上所穿所带,生产生活所用所享,屋里屋外的家居建筑,大到婚丧嫁娶、结义盟誓、除病驱邪等,都能见到鸡的身影。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元的宗教信仰、多彩的节庆风俗和繁复的传统礼仪中,鸡同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表达了不同的民俗意象。
亮点7:孕育生命的象征
鸡啼日出,这种生物习性与太阳运转的天然偶合,却让原始初民将鸡幻化成可以变黑暗为光明的使者,光明带来了万物的复苏,所以鸡也就意味着生命的开启和延续。在人间,鸡的形象寓意子嗣后代的繁衍,身体的健康与长寿。北方传统剪纸中的“抓髻(鸡)娃娃”,实际是一种生殖崇拜的表现。除了中国,在世界很多地区,“生育女神”的形象也多是包含了对鸡的描绘。与此同时,生灵死后,鸡引领逝者前往极乐,象征着生命的再次起航。敦煌莫高窟中佛涅槃的出殡图,绘有棺上立鸡,就是借助神兽对往生者前往净土进行指引,也是对净土信仰的一种启示。所以,在民间的文化和信仰中,由死到生、由生到死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鸡作为一种超自然的媒介,被赋予神力来孕育新的生命,保持生命旺盛的活力。
亮点8:驱凶避邪的镇物
鸡作为驱凶避邪的镇物,最流行的说法是:金鸡立于桃林之上,为天下报晓,是光明的使者,也就自然成为邪恶鬼祟的天敌。于是鸡被请到了门上,镇邪神通,充当门神,十二生肖中,也只有鸡与虎有此待遇。南朝《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初一“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清明之后的谷雨时节,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家家剪红公鸡,贴到屋内最醒目的位置,并附上咒文。到了五月初五的端午,虫害滋生之时,鸡同样也有着虎的功效——避五毒,镇鬼怪。正是因为鸡成了全家的保护神,所以节庆年俗之外,更是将鸡的形象运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让鸡的“神力”时时刻刻都能尽情发挥。
鸡年之初,新春又来。群鸡贺岁,欢乐多多。让我们徜徉于节日生活的欢歌里,和着其乐融融的春意,同赏生肖鸡的艺术之美,汲取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力量,共祈金鸡献瑞,天地祥和!
相关链接:
鸡犬升天
又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鸡犬皆仙”。典出《神仙传·刘安》。书中说淮南王刘安修炼得道,临升天之时,“余药器置中庭,鸡犬舐啄之”,也都升天成仙了。后世遂以鸡犬升天比喻一人得到好处,亲朋好友也连带沾光。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出自《道德经》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原意,“往来”代指战争,本意是,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现代汉语解释为,彼此挨得很近,常在不经意间了解到彼此的信息,却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双方仍像陌生人一样。
山鸡舞镜
典出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比喻自我欣赏.
呆若木鸡
也叫“纪渻木鸡”。典出《庄子·达生》。说周宣王特别爱看斗鸡,他请齐国驯鸡高手纪渻子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这只鸡站在那里,心神安定,不骄不躁,看上去就像木鸡一样,别的鸡见到它这副样子,全都吓跑了,不敢与它斗,宣王不战而胜。后来,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修养到家,或者用来描写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闻鸡起舞
典出《晋书·祖逖传》。祖逖和刘琨是晋代著名的两个将领。他们年轻的时候,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二个年轻人志同道合,少有壮怀,半夜听见鸡叫,便起身操演武艺,以备报效国家。二人后来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后世即以此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
1.人首鸡身动物影贴 清 辽宁省博物馆藏
2. 三彩院落模型 唐 西安博物院藏
长方形两进院落,由大门、四角亭、前堂、后寝、廊房等组成,共九座房屋模型。院内有侍从和鸡、鸭、狗、猪、骆驼等。这种成套组的唐三彩院落模型主要集中发现于唐长安及周边地区,是唐代贵族住宅的真实写照。
3.粉青釉鸡熏 清 故宫博物院藏(摄影:胡锤)
鸡冠高起,扭头回视,双足蹲卧,羽翅整齐,尾羽翘起。底部与鸡身分塑,轻轻拿起鸡身,把点燃的香料放在底盘上,扣合盖严,香味就会从镂空的尾羽缝隙中袅袅散出。
4. 齐白石过门不入图轴 现代 辽宁省博物馆藏
5. 铜鸡 三星堆文化(距今3000年前后)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 三星堆博物馆藏
6. 白玉镂雕鸡纹饰件 明 故宫博物院藏(摄影:刘明杰)
正面弧凸,背衬圆环。镂雕一雄鸡,尾羽修长弯曲,脚下所踏似为折枝鸡冠花,又似五朵祥云,其设计极为罕见。
7. 掐丝珐琅天鸡尊 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摄影:刘志岗)
此尊以鸡为原型,以掐丝填釉烧制而成,赋予了天鸡的神话色彩。鸡身华彩装扮,浓金渲染,富贵华美。天鸡胸前錾刻有“乾隆年制”楷书款,更好地诠释了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的艺术成就。
8. 民国仿乾隆款粉彩水丞 民国 辽宁省博物馆藏
9. 马逸秋菊鸡雏图轴(局部) 清 辽宁省博物馆藏
画家自题“花间得食共相呼,随母啾啾在绿芜。自散墨花成五色,一群都是凤凰雏。”
10雍正款斗彩鸡缸杯 清 天津博物馆藏
清一代皇家对鸡缸杯备受推崇,纷纷仿效,出现了不同形制、色彩、品种的鸡缸杯,其中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为最多。清雍正的斗彩瓷器柔润而不失亮丽,所以仿制具有相同风格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几乎可以乱真,只是在款识和细微的呈色上有稍许区别。
11. 罗盘砚 民国 辽宁省博物馆藏
圆形砚,呈满月辟雍式,背面中央为指南针,中部雕罗盘图,外周雕十二生肖图。
12. 鸡首人身俑 唐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215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
泥塑彩绘,高78厘米,硃磦涂冠并晕染面部,鸡冠略高,状似母鸡,细线勾画羽毛。鸡眼圆睁、双耳侧竖、直颈、胸微袒胸。上身着绿色交领宽袖长袍,衣领、袖口及下摆均镶以卷草纹锦边,双手拱于胸前。下穿褐色花长裙,裙长曳地。腰束绛色带,足穿花锦鞋,站立于长方形底板上。鸡首、勃颈、胸及双手均绘桔黄色彩。该俑全身比例均匀适度,雕塑手法十分细腻,神态端庄肃穆,服饰是典的中原汉服,衣纹线条流畅,彩绘精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写实韵味。从造型、服饰及花纹来看,该俑年代应在天宝年间,也即盛唐时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