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辽宁省文化厅、辽宁省文物局主办,辽宁省博物馆承办的“辽宁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于2017年1月13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回顾了辽宁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整个进程,展示出我省的普查成果和社会各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普查工作者的风采。
我国历史悠久,遗迹遗物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价值突出。自1960年代以来,全国开展了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文物保护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文物的内涵和外延也进一步拓展,实现文物的全面、有效保护,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必然要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2012年10月,国务院正式启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这是继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后文化遗产领域又一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一项旨在全面掌握我国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国家工程。开展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有利于准确掌握和科学评价我国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物资源整合,有效发挥文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积极作用。
2013年1月,辽宁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展开,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普查办、各文物收藏单位,特别是一线普查员、文物专家及普查志愿者的共同努力,截至2016年12月末,普查工作顺利完成。此次普查工作历时5年,全省40.5248万件套(161.8095万件)可移动文物有了详实可靠的身份信息,一方面摸清了文物家底,掌握了藏品保存状况,同时也锻炼了队伍,提升了文物收藏单位的管理能力,为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作用,推动辽宁文化强省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次展览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记录了普查工作覆盖范围广,专业性强,观众可以通过图片了解普查工作的诸多环节,如:组建普查机构和普查队伍、制定实施方案、编制经费预算、开展宣传动员、组织人员培训、国有单位调查、文物信息采集、文物鉴选认定、文物信息登录、数据验收审核、普查成果汇总等。全省各级普查机构按着规范的操作流程,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充分准备,严谨操作,全方位统筹推进,形成普查员、专家、志愿者、媒体人等广泛参与的局面,保证了普查工作的顺利完成。
辽宁省、市、县区级培训具体情况如下:
第二部分展现了本次普查工作的显著成果。辽宁是连接东北、北方、华北三大自然地理区、古代三大文化区的节点,也是东北、北方民族南下的必经之路,中原王朝经营北方的前沿,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辽宁不仅成为人类开发较早的地区,而且也成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多民族融合的舞台。在多元文化因素碰撞、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各类遗迹、遗物非常丰富。据此次普查统计,全省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登录总数为405248件(套)、1618095件。其中,有些新发现可以填补辽宁地区历史考古研究的空白,极大丰富了辽宁文物资源。
全省文博系统涉及到有新发现、新认定文物的单位数量共计118 家,藏品总数53174件/套。非文博系统新发现、新认定单位数量共计149家,新发现新认定藏品数5851件/套。
文博系统具体情况如下:
非文博系统具体情况如下:
随着辽宁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完成,珍贵文物图文信息将通过公众服务平台陆续向全社会发布,普查成果也将广泛应用于虚拟展览、学术研究、文创开发、文物保护等方面,文物在我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展示辽宁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旨在让社会各界群众关注文物普查,关心辽宁文物事业,了解辽宁历史文化。目前,普查工作虽告一段落,但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的脚步不会停止,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和社会服务将成为一项常态工作,任重道远,希望继续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