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6日,“纸载千秋——传统记忆与保护技艺”展于南京博物院特展馆揭开帷幕。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党委书记嵇亚林、南京市博物总馆馆长曹志军、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陈刚、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文保所所长张金萍出席了开幕仪式。
开幕式上,王奇志副院长介绍了南博举办此次展览的有利条件,南京博物院是“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和“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同时,院藏纸质文物数量大、种类全、年代跨度长,其中不乏大量珍贵的纸质文物。此展依托南博在纸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国内领先的技术力量,采用多元化策展方式,为公众呈现了展示传统记忆与保护技艺的既科普又艺术的展览。
复旦大学陈刚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该展在国内具有创新意义,不仅从纸张演变的角度展示了珍贵的书画、古籍,同时为公众揭开了博物馆纸质文物保护技艺的神秘面纱,使公众对博物馆的文物保护职能有所认识,进而提高文保意识,唤起社会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此次展览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与策划,共展出了161件展品,分为纸之源流、纸之技艺、纸之保护、纸与生活四个部分。不仅表现了中国悠久的纸文化历史和传统造纸技术,同时以科普性、趣味性、体验性、艺术性为总理念,展示了纸质文物及保护修复相关工作。
展览前言
千古往事,纸为载体。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纸前时代,人们将文字刻凿于陶骨,铸镂于金石,书写于简牍、丝帛,这些文字的载体,或坚硬、或笨重、或昂贵,使记录和传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至汉代纸的诞生,改变了以往的境况,不但催生了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使文献得以流传,也促进了纸为载体的书画艺术、文化活动和生产生活的蓬勃发展。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科技和文化的交流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纸,承载着千秋的记忆与技艺。人们以纸为书传世,以纸画境写心,留下千古经典。小到每个人的生活琐事,大到全人类的历史,都可以记录在这一张张纤维薄片上。以纸为媒,载轻如重,承重若轻。
将植物纤维化作手中光洁柔软之纸张的造纸术,无疑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古人的匠心智造用于造纸,原料得以拓展、工艺得以改进,各色纸种相继开发、用途扩大。加工技艺的融入,创新出了不同的艺术纸和避蠹防蛀纸,使纸张浪漫与实用并重、精致与便捷共存。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从隋雕版印刷到宋活字印刷,从木活字到金属活字,人们关注重视制纸的原料和技法、纸品的裱褙与装帧,以及纸制生活用品的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纸是厚重的,因为记录着文明;纸又是脆弱的,因为原料是植物纤维。大凡纸质文物,多有病害,或轻或重。因此,纸质文物的保护和保养就具有了格外重要的意义,纸质文物医院将为纸提供专业的诊断、治疗、预防一体化的系统服务。妙手慧心的文物医生,传统技艺结合现代科技,在深度认知文物本体和病害的基础上,经过消毒、脱酸、清洗、修复等一系列步骤为纸质文物除病益寿,并通过调控手段为纸质文物营造健康的保存环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实现文物的长期稳定和长久保存。
这样一个重要的文物保护专题研究,又蕴含了丰富的科学道理和生活趣味。是否能够通俗直观地让公众有所了解,成为一个既科普又艺术的为公众服务的文化产品时,《纸载千秋——传统记忆与保护技艺》展出现了。这是一个我院文保所策划的以“纸”为主题、讲述近乎“纸之历程”的展览,并全程辅助纸张保护之内容,我甚为高兴并全力支持,一起共商展示的方法与手段。
举办这样的展览,南京博物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2013年南京博物院成为“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2014年又成功申报为“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意味着南京博物院拥有国内最高水平的纸质文物保护技术力量。同时,南京博物院院藏纸质文物数量大、种类全、年代跨度长,其中不乏大量重要的珍贵的纸质文物。因此,就物质基础、科研水平和策展能力而言,我院非常适合完成这样的展览。
经过一年多不断的讨论和调整,经过策展人的创造性劳动,纸张保护之科研成果,一步步演变成为服务公众的展览。展览分为纸之源流、纸之技艺、纸之保护、纸与生活四个部分。在“纸之源流”中,不仅能看到纸前时代铸镂之金石、刻书之竹帛的气度,也能体会造纸术诞生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纸之技艺”中,通过文物结合技艺的活态展演,不仅能领略麻纸、皮纸、竹纸、宣纸等各色纸种相继开发的匠心智造,更会惊叹加工技艺融入后纸的多彩多姿;“纸之保护”中,纸质文物医院将揭开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的神秘面纱,展示纸质文物保护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纸与生活”中,重在营造纸作为一种物化的情趣,在生活方面的应用,除了传统的书画、古籍、纸屏、纸扇、纸伞、信笺、年画、剪纸等,还可能是家具、雕塑、灯具……,是对生活美好和品质的追求。
尽管,不久的将来,纸很有可能无关乎记录和传播。但是,纸始终是传统文化的符号,曾创造过无比的辉煌,缔造过卓越的贡献,承载着千秋的记忆和技艺。我们希望通过展览,为公众提供一个走近纸质文物保护工作的机会,使公众对博物馆的文物保护职能有所认识,进而提高文保意识,唤起社会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也希望通过展览,将纸所体现的生活的美传递给公众,在纤维的纹理中,是雅致、是韵味,有温情、有故事。
希望你能喜欢这样的展览。祝展览圆满成功!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南京博物院院长 龚 良
2016年10月18日
篇章介绍
纸之源流
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探索理想信息载体的脚步从未停止,从结绳记事、陶器、甲骨到金石、缣帛、竹木,直到东汉纸的诞生,记录和传播的手段才有了质的改变,人类文明揭开了新的篇章。自此而后,各色纸品层出不穷。纸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文化的载体和物化的实体,流传发扬。
纸之技艺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一项凝结了先人智慧、延绵千年的事业。于纸之上,各种加工技艺丰富了纸的形貌、扩展了纸的功用。印刷技术与装帧工艺又让一张张纸幻化成典籍书画,承载起文化的记忆。世代传承、世代增华,这些技艺延续至今,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技艺,守护技艺,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纸之保护
纸张脆弱,一滴污水、一缕光线、一幅脚印、一抹星火都可能是致命因素。时光无情,在纸张原料、造纸工艺、功能助剂等内因和环境、流传或埋藏过程等外因的共同作用下,纸质文物大都存在多种病害。为了给纸质文物
“延年益寿”,先民们积累下了宝贵的经验,至今仍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使用,如装裱、制作函套、加装引首尾纸防潮避火等。今天的文物医院不仅吸收了古代优秀的经验,并且使之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诊断、治疗、预防体系。
纸与生活
纸中有生活,纸上见人生。
中国人对于纸的运用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纸质材料大量应用于公文、书籍、绘画、书法、名刺、礼仪、包裹、糊窗,6 世纪以后,纸伞、纸扇、纸帽、纸衣、纸被等以及其他日常用物的纸代替品,已很普通,更有纸屏、纸瓦、纸甲、纸币加入生活。纸在传统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焕发出另一种精彩,同时也延续着纸的物化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