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至31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建筑空间与新技术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博物馆学会传媒与新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泰州市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杂志中文版共同承办的“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研讨会在泰州市博物馆召开。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江苏省博物馆学会传媒与新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苏州博物馆副馆长茅艳,苏州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李喆等出席了会议,来自江苏省数十家博物馆及相关公司的40余名代表和专家参加了会议。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文博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文博行业统筹运用传统方法与数字技术为公众提供了精彩纷呈的文化产品,其中尤以新媒体在拉近与公众之间距离方面表现突出。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以“疫情下的博物馆”为题,介绍了苏州博物馆在疫情期间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为公众提供多方面的文化服务,并提出在后疫情时代,博物馆人不仅需要重新审视博物馆的发展路径,加强责任意识,提高人文关怀和现实关切,还要坚持数字化建设,促进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更应主动地发挥自身职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并树立全球意识,进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在主旨报告议程中,苏州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李喆以“‘复苏——幸会!苏博’教育文创巡回展”及《博物馆里的通识课:贝聿铭的建筑密码》立体书项目为例,讲述了在IP授权模式下苏州博物馆的全新探索。同时也对未来博物馆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开放性、知识专业性及公众服务性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南京博物院信息中心主任张小朋、中国文物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主任王超王超分别以“病菌·文化·技术”“文物在互联网视域里的多重解读”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下午围绕“后疫情时代的博物馆技术应用”“文物在互联网的多重解读”“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的品牌传播”等三个议题分三组进行了讨论,各博物馆及相关技术公司代表就博物馆新技术应用领域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在研讨会的最后,江苏省博物馆学会传媒与新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苏州博物馆副馆长茅艳进针对博物馆人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该怎么去做进行了总结发言。她提出博物馆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借助社会力量,更好的建立博物馆品牌,深入解读博物馆内容,同时运用好新媒体传播平台的优势,使博物馆内容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本次研讨会聚焦后疫情时代博物馆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为进一步拓展思路、推动博物馆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明晰了新的发展方向。
(苏州博物馆 文/陶寒璇 图/苏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