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纪念“八千湘女上天山66周年”,回顾湖南对新疆的援建情谊,加强两省文化交流与合作,从10月28日至12月28日,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广局(文物局)、长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长沙市文物局主办,长沙简牍博物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承办的《中国梦,军垦情——纪念“八千湘女上天山66周年”历史文物展》将在长沙简牍博物馆临展厅展出。本次展览分战略决策、长期建疆、团结稳疆、安边固疆、湘疆共荣5个部分,展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八千湘女上天山”紧密相连的24组338张历史图片和183件历史文物展品,回顾六十二年来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辉煌历史,再现66年前湘女入疆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文物故事】
一件军大衣的故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里收藏了一件新中国第一代军垦战士穿过的破旧大衣,被确认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20年前,博物馆文物征集人员走进了八师121团一位普通的军垦战士王德明老人的家中,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大家心情沉重,泪眼模糊。在老人家杂物棚子里,架子上整整齐齐堆放着一摞摞旧衣服,有大衣、有衬衣、有手套、有袜子,甚至短裤。虽然这些衣服布满了大大小小、花花绿绿、材质不一的补丁,但我们仍然依稀分辨出它们最初是一件件军装!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当时部队是供给制,军装全是配发的,怎么会穿得这么破旧呢?
解放初期,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开展对奸商的经济斗争,于1949年12月10日,成立了新疆军区生产合作社。这个合作社当时没有任何资金,全靠指战员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创办的。王震司令员指示,军区直属部队每人每天节约口粮250克(为供给标准的26%),菜金9分6厘(为供给标准的60%)每人每月节约津贴费50%。军服的双层衣领改为单层,四个口袋减为两个,这件军衣就是单层衣领,只有两个口袋。一年节省一顶军帽,两套单衣节省一套,每月3元津贴费拿出2元,平均每人每年节约91.2元奉献给国家。就这样,铢积寸累,聚沙成塔,军垦战士把节约的大笔军费投入军人合作社,作为工业建设的投资。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织厂、乌拉泊水电站、六道湾煤矿等自治区最早的工业企业,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分钱。军垦人的奉献,终结了新疆没有现代化工业的历史。
王德明老人没舍得将这些破旧的衣物扔掉,这是他对一个峥嵘岁月的纪念。他把一件军大衣捐献给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上面缝满了各种颜色的补丁296块!不知老人穿了多少年,浸了多少汗,流过多少血,片片补丁都述说着军垦人不求索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片片补丁就是一枚枚军功章!
一份参军证明的故事
这是一份父亲手书同意女儿参军的证明,是一位名叫黄湘杰的父亲在60年前为女儿写的,正是这份证明让他的女儿黄念青成为八千入疆湘女中的一员。
1951年3月,新疆军区到长沙招兵,黄念青看到招兵告示后瞒着家里报了名,当时她还不到15岁。黄念青被招兵处拒绝了,因为参军必须满18岁,可她就是缠着不走,工作人员实在没办法了,就带她去见负责招兵的熊晃政委。
政委问黄念青为什么要当兵,她说,“保卫祖国。”政委又问:“新疆在什么地方?”她说:“新疆在中国。”
政委告诉她,新疆很远,很艰苦,她说不怕。最后政委同意她参军,但要经过家人同意。
听到这,黄念青兴奋极了,一路小跑到了家里。父亲开始并不同意,“你年龄太小,到那么远的边疆去,家人能放心吗。”父亲的话没能动摇黄念青参军的决心,她仍然坚持参军入疆。见女儿决心已定,开明的父亲同意了女儿请求。
这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证明,尽管已经60年了仍保存完好,上面用毛笔写有“本人同意我的女儿黄念青参加你处招聘考试,前往西北学习”。
有了这份证明,黄念青参军了,临走时,父亲送她一个本子,上面写着“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这句话让她终身受益。
(长沙简牍博物馆 管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