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蚕吐丝制成的琴弦
是两千年来传统器乐语言色彩的源头是古老音乐文明的DNA从丝弦到钢弦
从竹制到红木制带你追寻传统、回望百年
由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主办的“百年二胡暨王根兴制艺作品纪念展”日前在上音艺术成果展厅成功举行。
展览择取百年来不同时期的二胡作品约30件,反应了自1912年周少梅将二胡带进无锡第三师范学校课堂开启近现代的二胡教学模式起,至1922年刘天华在北大音乐传习所传授二胡这个里程碑式的跨越时期,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各地,尤其是上海、北京的二胡制作师、演奏家、教育家们同心协力、砥砺前行的历史。党委常委、副院长冯磊致开幕辞,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史寅主持开幕仪式。
用声音呈现不同时期二胡是本次展览最大的特色,正如开幕式上萧梅教授所说:回望百年二胡之器,亲历中国人在一个世纪中音乐感觉的变迁。从这一点上,此次展览将成为百年二胡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此次展览由实物展览、学术讲座和音乐会三部分。
实物展览由“百年二胡回望”、“王根兴制艺作品”、“部分史料辑选”三个部分组成,呈现出从上世纪20年代之本世纪前十年期间20形制、样式、声音的形态,也通过部分资料,再现二胡在建国前后二胡制造业的历程。
展览期间,南京师范大学岳峰教授举办了题为《二胡史中的储师竹》讲座,位上海纽约大学学生举办《中国传统乐器-二胡》工作坊,上海音协二胡专委会讲座《百年二胡体验及王根兴的制琴秘密》。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紧密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在展览筹备及正式展览期间,分别为我院音乐学研究者和二胡表演者举办了不同目的、不同主题的工作坊,更可贵的是,此次展览的所有展品开放给院二胡演奏专业的学生试奏。从20世纪早起的竹筒二胡,到八十年代的红木二胡,合作社时期的丝弦二胡,到新世纪的钢弦二胡,在展出的一个月期间的每天中午,展厅都能看到同学们演奏、交流的身影。
闭幕音乐会得到上海音乐学院国际交流处大力支持,东方乐器博物馆梁媛老师带领的团队精心筹备,于6月5日在上音歌剧院民乐排练厅举行,由博物馆邢媛老师主持,并同时向线上全国各地和10个国家现场直播,超过8000人次通过网络观看了音乐会。上音众师生与上海二胡演奏名家用百年来不同时代的代表二胡,共同演绎出一段“有声的历史”。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沈正国先生说,用丝琴老琴演绎百年二胡,是60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师生首次集体致敬我们的丝弦传统,在复兴传统音乐文化中开启了重温初声的历程,也正如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也是本次活动的策展人之一史寅老师在策展语题目所述,这是“最美的心声”。
乐器博物馆长期以来受到院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上海大龢堂乐器文化工作室的沈正国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在三年前沈先生赠送其高仿的刘天华二胡后,本次展览开幕式上,又将其高仿的阿炳“清一色”二胡捐赠给东方乐器博物馆。作为对沈先生的尊重和后续的合作,在本次展览的闭幕式上,东方乐器博物馆正式聘沈正国先生为特聘研究员,史寅馆长为其颁发了聘书。
30多年来,东方乐器博物馆在条件困难、场地缺乏的状态下砥砺前行。我们一系列的专题展览和学术活动受到了业内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了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好评与鼓励。
在闭幕式上,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翔先生评价:“东方乐器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按照专业博物馆的规范、遵循音乐博物馆的发展规律,组织和成长起来的专业乐器博物馆。他们长期致力世界民族乐器,尤其是中国传统乐器的收藏和研究,为国内、国际的乐器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百年回望”一方面让我们回到传统,看到传统在当代的演变;又不仅止于回到传统。通过乐器上所体现的传统来看我们所走过的道路。在当下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前回顾和反省,就像此次展览中所体现的不同年代、不同二胡各自展现出的充满差异而丰满的音响世界一样,假如我们的选择是多样性的,那么我们最终面对的音乐传统也将是复数的和多样性的。
策 展 史寅 沈正国
学术支持(以姓氏拼音排序)
马晓辉 王莉莉 刘红 汝艺 邢立元 邢媛 沈正国 陈春园 陆轶文 岳峰
段皑皑 萧梅 霍永刚
项目统筹 梁媛 沈昊
学术统筹 邢媛
项目助理 褚婉吟 陈锐洋
展览图文 沈正国 陈书明 邢媛
乐器摄影 沈正国
乐器修复 上海大龢堂乐器文化工作室
展品试听演奏 王莉莉
展品试听录音 贠昕成
闭幕音乐会录音/录像
王南南 宋雪阳 吕品喆 姚智胜 舒晟 周可儿 梅满 刘戈琳
翻译 马晓明
摄影 肖咏仪 王晓东
纪录片拍摄 顾丹 肖咏仪 马明远
志愿者 游秀莲 曹然 李金航 王其然 王乐 谢梦宇 王心如
网络直播 许燕平 陈世雄 胡鑫敏 闵勇
展览设计 上海民实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鸣谢史料提供者
顾静燕 顾岳峰 蒋静风 邹德荣 蒋国粹 何翔 岳峰 孟凡雨 崔敖声
乐海乐器博物馆
主办:
上海音乐学院
承办:
东方乐器博物馆
国际交流处
协办:
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
上海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
大龢堂乐器文化工作室
供稿 邢媛
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