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古称针黹(zhǐ),是指用绣针引彩线,将花色图案设计好后在纺织物上刺绣运针的一种工艺,是美化纺织品的重要手段。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早期的刺绣工艺非常简单,只有锁绣一种针法,西汉时出现了平绣,唐代开始使用金银线,宋代刺绣针法变得更加多样,辫绣、齐针、铺针、抢针、钉金之外,还有贴罗、接针、结子、斜缠针、施毛针和擞和针。明清时期,刺绣工艺进一步发展,针法更加繁多,图案变化无穷,用料广采博纳,技艺日趋完美。清代后期,被称为“四大名绣”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已发展成熟,而北京的京绣,山东的鲁绣,浙江温州的瓯绣,以及满、苗、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刺绣工艺品种多样,美不胜收。
?
早期的刺绣工艺非常简单,只有锁绣一种针法,西汉时出现了平绣,唐代开始使用金银线,宋代刺绣针法变得更加多样,辫绣、齐针、铺针、抢针、钉金之外,还有贴罗、接针、结子、斜缠针、施毛针和擞和针。明清时期,刺绣工艺进一步发展,针法更加繁多,图案变化无穷,用料广采博纳,技艺日趋完美。清代后期,被称为“四大名绣”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已发展成熟,而北京的京绣,山东的鲁绣,浙江温州的瓯绣,以及满、苗、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刺绣工艺品种多样,美不胜收。
? 6月16日,“那年·绣色——大连现代博物馆藏绣品展”在武汉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从大连现代博物馆上千件服饰绣品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藏品216件,展品涵盖上衣、绣裤、帐幔、枕顶、荷包等,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做工精巧,集中展示了清末民国时期民间的刺绣艺术之美。
此次展览的视角选定尤为特别,用“那年”隐喻人生的主要阶段,按清末民初绣品的不同特点以及绣品图案的吉祥寓意进行单元划分,共分为“染青”、“描红”、“蹙金”、“织紫”四个部分,暗合女子的四个重要人生阶段:青少年、出嫁、为妻为母直至老年。通过刺绣内容展示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神秘离奇的民间传说、忠贞浪漫的爱情故事、优雅唯美的诗词佳句等,辅助通俗易懂的文物注释,用丝缕绣线和鲜艳色彩表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风情,表达了织绣者在一针一线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